第三個字是往的成語 (14個)
-
1
蟬聯往復
- 成語拼音:
- chán lián wǎng fù
- 成語解釋:
- 蟬聯:連續相承。接連不斷地反復重演
- 成語出處:
- 梁啟超《新民說》:“故擾亂之種子不除,則蟬聯往復之破壞,終不可得免。”
-
2
冠蓋往來
- 成語拼音:
- guān gài wǎng lái
- 成語解釋:
- 冠:禮帽;蓋:車蓬;冠蓋:借指官吏。指官吏們經常來往
- 成語出處: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4回:“長安城中,乃冠蓋往來之地。”
-
3
瞰亡往拜
- 成語拼音:
- kàn wáng wǎng bài
- 成語解釋:
- 瞰:窺看;亡:外出。看到對方不在家時前去拜訪。形容本來不想拜見,卻又要走一趟拜訪的過場
- 成語出處: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
4
來來往往
- 成語拼音:
- lái lái wǎng wǎng
- 成語解釋:
- 指多次來和去交往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3回:“兩個在陣前,來來往往,番番復復,攪做一團,扭做一塊。”
-
5
禮尚往來
- 成語拼音:
- lǐ shàng wǎng lái
- 成語解釋:
- 尚:注重。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后也指你對我怎么樣;我對你就怎么樣。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6
前言往行
- 成語拼音:
- qián yán wǎng xíng
- 成語解釋:
- 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 成語出處:
- 《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
7
夙心往志
- 成語拼音:
- sù xīn wǎng zhì
- 成語解釋:
- 夙:舊。平素的心愿,已往的志向
- 成語出處:
- 《魏書·列女傳》:“人生如白駒過隙,死不足恨,但夙心往志,不聞于沒世矣。”
-
8
徒勞往返
- 成語拼音:
- tú láo wǎng fǎn
- 成語解釋:
- 來來回回白跑。徒勞:白費力氣。
- 成語出處: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若遣京軍遠涉邊境,道路疲勞,未必可用,而沿途騷擾,害亦不細,倘至彼而虜已退,則徒勞往返耳。”
-
9
循環往復
- 成語拼音:
- xún huán wǎng fù
- 成語解釋:
- 周而復始;去而復來。形容不斷反復。循環:沿環行走;無始無終。
- 成語出處:
- 唐 李華《祭亡友故揚州功曹蕭公文》:“古稱管鮑,今則蕭李,有過必須,無文不講,知名當世,實賴吾人。循環往復,何日亡此。”
-
10
信使往還
- 成語拼音:
- xìn shǐ wǎng huán
- 成語解釋: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成語出處: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我景仰中山先生幾己二十年,信使往還者已多年,但我一直沒有得著見他面的機會。”
-
11
信使往來
- 成語拼音:
- xìn shǐ wǎng lái
- 成語解釋: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成語出處: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陳宣帝》:“信使往來,禮文相匹。”
-
12
心向往之
- 成語拼音:
- xīn xiàng wǎng zhī
- 成語解釋:
- 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向往:想望;之:古漢語代詞。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13
心鄉往之
- 成語拼音:
- xīn xiāng wǎng zhī
- 成語解釋:
- 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14
先言往行
- 成語拼音:
- xiān yán wǎng xíng
- 成語解釋:
- 行:行為。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 成語出處:
- 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先言往行,人物雅俗,甘泉遺儀,南宮故事,畫地成圖,抵掌可述。”
* 第三個字是往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