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鷓鴣
《宋史·樂志》中呂調。元高拭詞注“仙呂調”。《苕溪詞話》云:“唐初歌詞,多五言詩,或七言詩,今存者止《瑞鷓鴣》七言八句詩,猶依字易歌也。”
按《瑞鷓鴣》,原本七言律詩,因唐人歌之,遂成詞調。馮延巳詞名《舞春風》,陳彭年詞名《桃花落》,尤袤詞名《鷓鴣詞》,元丘長春詞名《拾菜娘》,《樂府紀聞》名《天下樂》。《梁溪漫錄》詞有“行聽新聲太平樂”句,名《太平樂》;有“猶傳五拍到人間”句,名《五拍》。此皆七言八句也。至柳永有添字體,自注“般涉調”,有慢詞體,自注“南呂宮”,皆與七言八句者不同。
瑞鷓鴣(欽譜)簡介
《宋史·樂志》中呂調。元高拭詞注“仙呂調”。《苕溪詞話》云:“唐初歌詞,多五言詩,或七言詩,今存者止《瑞鷓鴣》七言八句詩,猶依字易歌也。”
按《瑞鷓鴣》,原本七言律詩,因唐人歌之,遂成詞調。馮延巳詞名《舞春風》,陳彭年詞名《桃花落》,尤袤詞名《鷓鴣詞》,元丘長春詞名《拾菜娘》,《樂府紀聞》名《天下樂》。《梁溪漫錄》詞有“行聽新聲太平樂”句,名《太平樂》;有“猶傳五拍到人間”句,名《五拍》。此皆七言八句也。至柳永有添字體,自注“般涉調”,有慢詞體,自注“南呂宮”,皆與七言八句者不同。
瑞鷓鴣(欽譜) 格律一 雙調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四句兩平韻 馮延巳
才罷嚴妝怨曉風 粉墻畫壁宋家東 蕙蘭有恨枝猶綠 桃李無言花自紅
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仄仄仄平平韻仄平仄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平仄平韻
此調本律詩體,七言八句,宋詞皆同。其小異者惟各句平仄耳。此詞前后段起句、結句第二字、第六字俱仄聲,中二句第二字、第六字俱平聲。宋人如此填者甚少,惟陳彭年詞“盡出花鈿散寶冿,云鬟初剪向殘春。因驚風燭難留世,遂作池蓮不染身。貝葉乍疑翻錦繡,梵聲才學誤梁塵。從茲艷質歸空后,湘浦應無解佩人。”平仄同此,馀皆照賀體填。
瑞鷓鴣(欽譜) 格律二 雙調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四句兩平韻 賀鑄
月痕依約到西廂 曾羨花枝拂短墻 初未識愁那是淚 每渾疑夢奈馀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此詞前后段起句、結句第二字、第六字俱平聲,中二句第二字、第六字俱仄聲,宋人俱照此填。其馀平仄惟取協調,可不必拘,故不復注。
瑞鷓鴣(欽譜) 格律三 雙調六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韻 柳永
三吳嘉景占風流 渭南往歲憶來游 西子方來 越相功成去 千里滄波一葉舟
中平平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句中仄平平仄仄平韻
此詞前段起二句、結句、后段起句、結句仍作七言,與《瑞鷓鴣》同,馀則攤破句讀,自度新聲。如前段第三句作四字一句、五字一句,即詞家添字法。后段第二句作六字句,即減字法。第三句作六字一句、八字一句,即添字法。多押一韻,即偷聲法。本集自注般涉調,為黃鐘之羽聲,與中呂調為夾鐘之羽聲、仙呂調為夷則之羽聲,皆羽聲也。
按柳詞別首、晏殊詞二首俱與此同。惟晏詞前段起句“越娥紅淚泣朝云”,“越”字仄聲。后段起句“前村昨夜深深雪”,“前”字平聲,“昨”字仄聲。第三、四句“何時驛使西歸,寄與相思路、一枝新”,“何時”二字俱平聲,“寄”字仄聲。又柳詞別首后段第三、四句“恨聽煙塢深中,誰恁吹羌笛、逐風來”,“煙”字平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馀參所采《梅苑》詞。
瑞鷓鴣(欽譜) 格律四 雙調六十四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后段六句三平韻 《梅苑》無名氏
臨鸞常恁整妝梅 枝枝仙艷月中開 可煞天心 故與多端麗 那更羅衣峭窄裁
平平平仄仄平平韻平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此與柳詞同,惟后段第三、四句作四字兩句、六字一句異。
宋李之儀《姑溪詞話》云:“唐人歌詞,但以詩句而用和聲,抑揚以就之。至唐末,遂因其聲之長短,而以意填之,始一變以成音律。”按此則知賀體猶沿唐調。柳詞、晏詞及此詞惟起結猶作七言,中間長短錯綜,實系新聲也。所以元曲用宋調,不增減者名為“引子”,添入新聲則為“過曲”,亦此意耳。
瑞鷓鴣(欽譜) 格律五 雙調八十八字,前后段各九句、五平韻 柳永
寶髻瑤簪 嚴妝巧 天然綠媚紅深 綺羅叢里 獨逞謳吟 一曲陽春定價 何啻值千金 傾聽處
中仄平平韻平平仄句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韻平仄仄讀
此詞見《樂章集》,亦名《瑞鷓鴣》,其字句與前兩體截然不同,因調名同,故為類列。其可平可仄有柳詞別首可校。
瑞鷓鴣(欽譜) 格律六 雙調八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平韻 柳永
吳會風流 人煙好 高下水際山頭 瑤臺絳闕 依約蓬丘 萬井千閭富庶 雄壓十三州 觸處青蛾畫舫
平仄平平韻平平仄句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句
此詞《樂章集》不載,見《花草粹編》。與前“寶髻瑤簪”詞同,惟前段第八句作六字句,少一字,后段第四、五句作四字兩句,少一字異。
瑞鷓鴣詞牌名古詩詞(104首)
1
《瑞鷓鴣(雙銀杏)》 宋·李清照
風韻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為奴。
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3
《瑞鷓鴣(落梅)》 宋·尤袤
梁溪西畔小橋東。
落葉紛紛水映空。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聲中。
歌殘玉樹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終。
卻憶孤山醉歸路,馬蹄香雪襯東風。
6
《瑞鷓鴣》 宋·辛棄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橋邊酒數杯。
人影不隨流水去,醉顏重帶少年來。
疏蟬響澀林逾靜,冷蝶飛輕菊半開。
不是長卿終慢世,只緣多病又非才。
11
《瑞鷓鴣(觀潮)》 宋·蘇軾
碧山影里小紅旗。
儂是江南踏浪兒。
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
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13
《瑞鷓鴣(海棠)》 宋·尤袤
兩行芳蕊傍溪陰。
一笑嫣然抵萬金。
火齊照林光灼灼,彤霞射水影沉沉。
曉妝無力胭脂重,春醉方酣酒暈深。
定自格高難著句,不應工部總無心。
14
《瑞鷓鴣(二之二)》 宋·柳永
全吳嘉會古風流。
渭南往歲憶來游。
西子方來、越相功成去,千里滄江一葉舟。
至今無限盈盈者,盡來拾翠芳洲。
最是簇簇寒村,遙認南朝路、晚煙收。
三兩人家古渡頭。
15
《瑞鷓鴣(詠紅梅)》 宋·晏殊
越娥紅淚泣朝云。
越梅從此學妖顰。
臘月初頭、庾嶺繁開后,特染妍華贈世人。
前溪昨夜深深雪,朱顏不掩天真。
何時驛使西歸,寄與相思客,一枝新。
報道江南別樣春。
16
《瑞鷓鴣》 宋·張元干
雛鶯初囀斗尖新。
雙蕊花嬌掌上身。
總解滿斟偏勸客,多生俱是綺羅人。
回波偷顧輕招拍,方響底敲更合B541。
豆蔻梢頭春欲透,情知巫峽待為云。
中秋節飲酒抒情
17
《瑞鷓鴣》 宋·彭元遜
東洲游伴寄蘭苕。
人日晴時不用招。
微雨來看楊柳色,故人相遇浴龍橋。
愁如春水年年長,老共東風日日消。
幾欲作箋無可寄,雙魚猶自等歸潮。
18
《瑞鷓鴣》 宋·晏殊
江南殘臘欲歸時。
有梅紅亞雪中枝。
一夜前村、間破瑤英拆,端的千花冷未知。
丹青改樣勻朱粉,雕梁欲畫猶疑。
何妨與向冬深,密種秦人路,夾仙溪。
不待夭桃客自迷。
19
《瑞鷓鴣》 宋·杜安世
夜來風雨損余芳。
數片衰紅落檻傍。
媚景背人容易去,半軒飛絮日空長。
從來不信相思切,及至如今倍感傷。
獨立黃昏繡簾外,可堪新月露圓光。
20
《瑞鷓鴣》 宋·蘇軾
城頭月落尚啼烏。
朱艦紅船早滿湖。
鼓吹未容迎五馬,水云先已漾雙鳧。
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
老病逢春只思睡,獨求僧榻寄須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