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四什么的詞語
二什么四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二十四史、二并四具、二十四友、二十四解、二十四司、二幷四具、二十四氣、二十四品、二十四孝、二十四橋、二十四韻、二尺四寸、二十四分、二十四旗、二十四時、二十四神、二十四治、二十四節。
二什么四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二十四史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
二并四具 | 二并四具 二并四具,謂賢主、嘉賓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同時具備。 “二并“指賢主、嘉賓;”四具“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
二十四友 | 二十四友 二十四友,亦稱“金谷二十四友”,指晉惠帝時以文才而屈節,出入于秘書監賈謐之門的二十四人,包括石崇 、歐陽建 、陸機 、陸云、劉琨、左思 、 潘岳 、郭彰、杜斌、王粹、鄒捷、崔基、劉瑰、周恢、陳昣、劉訥、繆征、摯虞、諸葛詮、和郁、牽秀、劉猛、劉輿、杜育等。 |
二十四解 | 武術中的二十四種套數。比喻本事。 |
二十四司 | 二十四司 二十四司:唐宋時期,負責具體行政事務和政令執行的尚書省分六部,其最高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副長官為仆射(從二品),也就是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其下六部尚書為正三品,六部副長官稱侍郎(從三品),以下分司(曹),正副長官分別為從五品、從六品(即當今司局級)。六部下面有分設二十四司,處理相應的各項具體行政事務。 |
二幷四具 | |
二十四氣 | 二十四氣 二十四氣:節氣的正規名稱 二十四氣:徐莊2014年小說作品 |
二十四品 | 二十四品 《二十四品》是清代陸懋修(字九芝、勉旃,號江左下工、林屋山人)撰著的一部方書類中醫著作,成書于清同治五年(1866)。 |
二十四孝 |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一收錄三則鯉魚自動破冰彈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敦煌藏經洞發現的佛教變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南宋時期的畫家趙子固有“二十四孝書畫合璧”一圖。元代學者謝應芳在《龜巢集·二十四孝贊》序中說的:“常州王達善所贊《二十四孝》,以《孝經》一章冠于編首。”清代吳正修作《二十四孝鼓詞》:“論起這二十四孝,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二十四孝》之后,相繼又出現《日記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勸孝書籍。 楊伯峻在《經書淺談》考證說:“元代郭守正將24位古人孝道的事輯錄成書,由王克孝繪成《二十四孝圖》流傳世間;清末,張之洞等人將之擴編至《百孝圖說》。應園先生邀請為其86歲父親慶壽,陳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圖》內容繪制了《二十四孝圖》卷,與之相比,徐操創作的《二十四孝史》則更具個性化。” |
二十四橋 | 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蘇省揚州市,歷史上的二十四橋早已頹圮于荒煙衰草。現今揚州市經過規劃,在瘦西湖西修長橋,筑亭臺,重修了二十四橋景點,為古城揚州增添了新的風韻。二十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 |
二十四韻 | 二十四韻 二十四韻是指唐 司空圖 為所撰《詩品》寫的詩。其詩共分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韻語寫成,故云。 |
二尺四寸 | 二尺四寸 ' |
二十四分 | 形容程度極高。比用“十分”、“十二分”的語氣更強。 |
二十四旗 | 二十四旗 清代軍隊編制,將統轄的蒙族和漢族軍隊,分別編為蒙古軍八旗和漢軍八旗,與原有滿族八旗,共為“二十四旗”。 |
二十四時 | 二十四時 宋以后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
二十四神 | 二十四神 道教謂人體中有與自然界二十四氣相應的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腦、發、皮膚、目、項髓、膂、鼻、舌)、中景八神(喉、肺、心、肝、膽、左腎、右腎、脾)和下景八神(胃、窮腸、大小腸、胴、胸膈、兩脅、左陰左陽、右陰右陽)的合稱。二十四神各有名與字。修道煉性時,每叩齒咽液,并呼各神名字。見《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經》。 唐 呂巖 《五言》詩之十五:“二十四神清,三千功行成。” 《云笈七簽》卷四四:“天有二十四氣,氣之上化也,變成真人;真人亦稟之,故體有二十四神。” |
二十四治 | 二十四治 東漢后期,道教二十四治逐漸形成規模,成為較為完整的教區組織系統。他們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借神靈保佑的托詞,用道民命籍制度取代了朝廷的戶籍制;用宗教道德作為教民的行為規范;用征收信米的方式取代了官府的稅收,逐步使二十四治成為政教合一的組織形式。與此同時,教區倡導平抑物價,講究誠信,興辦實業,開拓鹽井,興修水利,發展水陸交通,發展農業,解決教民的溫飽問題,實際上行使著政權的作用。 道教的二十四治如下: 陽平治、鹿堂山治、鶴鳴神山太上治、離沅山治、庚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棣上治、涌泉山神治、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蓋治、云臺山治、■口治、后城治、公幕治、平岡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 在此之外,還設有八品游治。分別為:峨嵋治、青城治、太華治、黃金治、茲母治、河逢治、平都治、青陽治。 |
二十四節 | 亦作"二十四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