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佛像的詞語
形容佛像的詞語:1. 神圣的;2. 慈悲的;3. 威嚴的;4. 安詳的;5. 莊嚴的;6. 祥和的;7. 蓮花座上的;8. 金身的;9. 青銅的;10. 石雕的;11. 塑像的;12. 祈福的;13. 護法的;14. 佛光普照的;15. 禪修的;16. 釋迦牟尼的;17. 觀音菩薩的;18. 文殊菩薩的;19. 普賢菩薩的;20. 地藏菩薩的
形容佛像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佛像 | 佛像 佛之形像。廣義含菩薩、羅漢、明王、等像。其像雖有雕塑像、畫像(繪像)二種,然僅雕塑像稱佛像,畫像則稱圖像。 印度古代認為雕畫佛像乃是冒瀆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僅止于以佛法、菩提樹、佛足跡等標記象征佛。其后,隨大乘佛教之興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諸大乘經典中有甚多關于造像因緣及其功德之記載。 |
旃檀佛像 | 旃檀佛像 旃檀佛像其實是眾多佛像的起源,旃檀是一種木材,就好像檀木一樣的東西,估計4-5世紀的印度應該有很多這種旃檀木。旃檀佛像最初用旃檀木,現在一般把這個姿勢的佛像,無論金屬的還是旃檀木的都叫做旃檀佛像。兩手的手印分別為施無畏印和與愿印,腳采單層蓮花。 |
佛壇 | 佛壇 佛壇是指安置佛像的壇座,即佛堂內為供奉佛像而造的基壇,或佛堂所安置的佛龕,以及寺院須彌壇的總稱。依材料的不同,而有石壇、土壇、木壇之分別。如果依形狀之差異則可分為方壇、八角壇、圓壇等種類。依印度古來的習俗,即常將本尊像安置于佛堂正面的壇上,如阿旃陀(Ajanta)、巴格(Bagh)等石窟內,均是在高石壇上安奉佛像。 |
佛壇 | 佛壇 佛壇是指安置佛像的壇座,即佛堂內為供奉佛像而造的基壇,或佛堂所安置的佛龕,以及寺院須彌壇的總稱。依材料的不同,而有石壇、土壇、木壇之分別。如果依形狀之差異則可分為方壇、八角壇、圓壇等種類。依印度古來的習俗,即常將本尊像安置于佛堂正面的壇上,如阿旃陀(Ajanta)、巴格(Bagh)等石窟內,均是在高石壇上安奉佛像。 |
龕像 | 龕像 壁龕中的佛像。 隋 江總 《攝山棲霞寺碑》:“其第二子 仲璋 為 臨沂 令,克荷先業,莊嚴龕像,首於西峯石壁與 席禪師 鐫造無量壽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后因以指佛像。 五代 齊己 《永夜》詩:“香影浮龕像,瓶聲著井冰。” |
龕像 | 龕像 壁龕中的佛像。 隋 江總 《攝山棲霞寺碑》:“其第二子 仲璋 為 臨沂 令,克荷先業,莊嚴龕像,首于西峰石壁與 席禪師 鐫造無量壽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后因以指佛像。 五代 齊己 《永夜》詩:“香影浮龕像,瓶聲著井冰。” |
行像 | 行像 “行像”是一種宗教儀式。即把佛像安置在裝飾性的花車上,眾人隨其巡行瞻仰、膜拜,此間伴有舞蹈、雜戲的演出。贊寧的《大宋僧史略》上說:“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親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 |
千佛山 | 千佛山 (山東濟南千佛山)千佛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古稱歷山,因為古史稱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開皇年間(581年一600年),因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故稱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頃,距濟南市中心2.5公里,位于山東省濟南市中心南部,與趵突泉、大明湖并稱濟南三大名勝,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16年9月5日,千佛山摩崖石像及碑刻群掛牌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煙薰的佛像掛牆上 | 辭典解釋煙薰的佛像掛墻上 yān xūn de fó xiàng guà qiáng shàng (歇后語)?有恁施主,有恁和尚。佛像本應位在佛座上,卻不居本位而掛在墻上,是不敬佛的行為,而不敬佛的和尚,才有不敬佛的施主來供奉他。即有什么樣的主人,就有什么樣的奴才。 《金瓶梅.第四六回》:「一來主子煙薰的佛像掛在墻上──有恁施主,有恁和尚?」 |
經幢 | 經幢 經幢:讀音 jīng chuáng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
經幢 | 經幢 經幢:讀音 jīng chuáng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
佛汗 | 佛汗 傳說 北魏 洛陽 平等寺 外涂金銅佛像,每當國家將有事變時,輒遍體皆濕。時人稱為“佛汗”。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寺門外有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常有神驗,國之吉兇,先炳祥異。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兩目垂淚,遍體皆溼,時人號曰‘佛汗’。”參見《魏書·靈徵志》。 |
光像 | 光像 (佛教語)【拼音】ɡuānɡ xiànɡ 【釋義】佛教語。對佛像的敬稱。 【出處】唐 義凈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竿可為 贍部 光像處懸幡之竿。” |
木佛 | 木佛 木佛,木雕之佛、菩薩像。于印度,佛在世時優填王延請巧匠,取栴檀香木雕造佛像,為木佛制作之始。 |
韋馱 | 韋馱 韋馱(Skanda)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后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后,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 |
經像 | 經像 經像指佛像 【出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 漢明帝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羣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夏。” 【示例】南朝·梁·王屮(讀撤)《頭陀寺碑文》:“ 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崇真寺》:“雖造作經像,正欲得人財物。” |
經像 | 經像 經像指佛像 【出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 漢明帝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夏。” 【示例】南朝·梁·王屮(讀撤)《頭陀寺碑文》:“ 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崇真寺》:“雖造作經像,正欲得人財物。” |
韋馱 | 韋馱 韋馱(Skanda)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后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后,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 |
光相 | 光相 光相 : ɡuānɡ xiānɡ 1.對佛像的敬稱。 2.指佛像的金裝。 3.即寶光,佛光。 |
佛殿 | 佛殿 亦稱“香室”、“金堂”,是寺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其外形為正方形或長方形,有主殿和配殿,主殿又稱正殿或大殿,一殿多供一佛,亦有一殿供數佛者,主殿兩邊的建筑為配殿:大殿內布置富麗堂皇.佛像前點著長明的酥油燈,兩側彩幡垂簾,護法神像侍立兩旁。每當一求佛者頂禮膜拜,殿內便響起喇嘛敲擊銅缽或木魚聲,殿內氣氛虛乎飄渺,其內建筑為斗拱、藻井、欄桿及壁畫,殿頂為歇山,上覆金瓦,又稱金頂,正脊中央飾有寶瓶塔利,光華耀眼。 |
佛堂 | 佛堂 佛堂 名詞 字面意思有兩個 一是佛所住的堂殿 一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另外 佛堂鎮也是義烏歷史悠久的古鎮 |
丈六金身 | 丈六金身 (佛教名詞)【丈六金身】(術語)傳燈錄曰:'西方有佛,其形丈六而黃金色。'北史曰:'時蜀沙門法成,率僧數千人,鑄丈六金身。'佛的三身之一。指變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約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稱佛像。術語:西方有佛,其形丈六而黃金色。 |
金身 | 金身 金身:漢語詞匯 金身:游戲《誅仙末日與曙光》中的一件裝備 金身 (漢語詞匯)金身,漢語詞匯。 拼音:jīn shēn 釋義:指裝金的佛像,在裝金的佛像。 |
摩崖 | 摩崖 (術語:摩崖)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刻在山崖石壁上的碑文、經文、佛像、詩賦等。如漢碑中之《石門頌》,魏碑中鄭道昭之云峰山題詩、題名等。《宣和書譜·正書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書,其摩崖碑在西洛龍門。” 據馮云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清人葉昌熾《語石》認為:“今人見題名,或稱之為摩崖, 不知摩崖不皆題名也。即桂林諸山,詩、賦、贊、頌姑無論,唐宋《平蠻》諸碑、韓云卿《舜廟碑》,非巍然巨制乎?……晉、豫、齊、魯間佛經、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蓋摩崖,猶‘碑’也,為通稱,為虛位,亦為刻石之綱,其文字則條目也。”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國金石學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謂之碣,天然者謂之摩崖。” |
龕巖 | 龕巖 龕巖 [rock resembling a niche] 底部凹陷的巖石,樣子象佛龕。龕,供佛像或神像的小閣子 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宋·沈括《夢溪筆談》 |
拜佛 | 拜佛 拜佛 注音:baìfó 詞解:到寺院對佛像虔誠跪拜,拜佛是通常有禮佛三拜的步驟,這也是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
佛頭著糞 | 佛頭著糞【解釋】往佛像的頭上拉糞。比喻美好的事物被褻瀆、玷污。【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云:‘有。’崔云:‘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云:‘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頭上放?’”【示例】拙詩亦見錄存,不亦~耶? ◎蘇曼殊《與高天梅論文學書》【近義詞】佛頭著糞、佛頭加穢【反義詞】奉若神明【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褻瀆美好的事物 |
佛窟 | 佛窟 就是山壁開鑿而成,窟內雕有佛像及宣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故事的壁畫等。我國著名的佛窟有 敦煌 、 龍門 、 云崗 等。《法苑珠林》卷十四:“昔佛滅后三百年中, 北天竺 大阿羅漢 優婆質那 ,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山安置佛窟。” 鄭振鐸 《西行書簡·云崗》:“東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 |
佛頭著糞 | 【解釋】往佛像的頭上拉糞。比喻美好的事物被褻瀆、玷污。【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云:‘有。’崔云:‘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云:‘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頭上放?’”【示例】拙詩亦見錄存,不亦~耶? ◎蘇曼殊《與高天梅論文學書》【近義詞】佛頭著糞、佛頭加穢【反義詞】奉若神明【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褻瀆美好的事物 |
遶佛 | 遶佛 遶佛 環繞著佛或佛像兜圈子。佛教以此表示對佛的敬信之情。 |
灌佛 | 灌佛 【詞語】:灌佛 【注音】:guàn fó 【釋義】:1.佛教的一種儀式。又稱浴佛。用各種名貴香料所浸之水灌洗佛像。相傳農歷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的生日,每逢該日佛教信徒舉行這種儀式。 |
見在佛 | 見在佛 歐陽修《歸田錄》卷一:“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
佛面 | 佛面 (1).指佛像面部。 《太平廣記》卷一一六引《冥祥記》:“ 唐 貞觀 二十年,征 龜茲 。有薛孤訓者,為行軍倉曹,軍及屠 龜茲后,乃於精舍剝佛面金。” 《水滸傳》第八三回:“那軍校道:‘皇帝賜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尅減了。不是我們爭嘴,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通俗編·釋道》:“《涌幢小品》:諺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 |
見在佛 | 見在佛 歐陽修《歸田錄》卷一:“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
佛祠 | 佛祠 猶佛堂。奉祀佛像的處所。 宋·趙抃《次韻程給事會稽八詠·戒珠寺》:“蕺山下視無窮景,況壓山顛是佛祠。” 金·元好問 《白云鄉》詩:“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師。” |
泥多佛大 | 泥多佛大【解釋】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進來的多成就就大。【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十五日已前,水漲船高;十五日已后,泥多佛大;正當十五日,東海鯉魚。”【語法】連動式;作補語、賓語;含褒義 |
青燈古佛 | 青燈古佛【解釋】青熒的油燈和年代久遠的佛像。借指佛門寂寞的生涯。【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示例】想我智能年方二九,難道真將我的青春獻給~不成? ◎歐陽予倩《饅頭庵》第二場 |
浴佛水 | 浴佛水 浴佛水,詞語,讀作“yù fó shuǐ”,指浴佛日浴洗佛像的香湯。 |
金人 | 金人 (詞語釋義)(1).銅鑄的人像。(2).指佛像。(3).指以金箔或彩紙刻剪成的人。(4).指 金國 。 |
開光 | 開光 (漢語詞語)開光,讀音kāi guāng,漢語詞語,意思是使光線射入;佛像、神像塑成后,擇吉日舉行儀式等。也指為新的刀、劍等鋒利的兵器祝福。 |
開光 | 開光 (漢語詞語)開光,讀音kāi guāng,漢語詞語,意思是使光線射入;佛像、神像塑成后,擇吉日舉行儀式等。也指為新的刀、劍等鋒利的兵器祝福。 |
浄名 | 浄名 浄名 : 1.毘摩羅詰(Vimalakīrti)佛的別稱。亦指毗摩羅詰佛像。 2.佛經名。《維摩詰經》的異稱。 |
玉毫 | 玉毫 玉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yù háo,是指佛眉間白毫,佛教謂其有巨大神力;也指指佛像;也指白毛。 |
青燈古佛 | 【解釋】青熒的油燈和年代久遠的佛像。借指佛門寂寞的生涯。【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示例】想我智能年方二九,難道真將我的青春獻給~不成? ◎歐陽予倩《饅頭庵》第二場 |
梵像 | 梵像 梵像,出自《紅燭·劍匣》。指佛像 |
古先生 | 古先生 古先生,今用來借稱佛及佛像。 |
護身佛 | 護身佛 護身佛(hù shēn fó ),意思是帶在身上用以辟邪護身的佛像。 |
泥佛 | 泥佛 泥佛(ni fo)指的是泥塑的佛像。出自《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 |
泥像 | 泥像 泥像,拼音為ní xiàng,漢語詞匯,是泥塑佛像的意思。 |
銀像 | 銀像 銀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yín xiàng,指銀身佛像。 |
護身佛 | 護身佛 護身佛(hù shēn fó ),意思是帶在身上用以辟邪護身的佛像。 |
銀像 | 銀像 銀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yín xiàng,指銀身佛像。 |
釋像 | 釋像 釋像,漢語詞語,拼音是shì xiàng,釋義是指佛像。 |
釋像 | 釋像 釋像,漢語詞語,拼音是shì xiàng,釋義是指佛像。 |
佛影 | 佛影 佛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fó yǐng,是指佛像。 |
尸頭 | 尸頭 詞語釋義 同“ 尸頭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五》:“見佛寺傍執板筆者,謂之尸頭。” 佛像旁邊專記人罪愆的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貝編》:“ 魏 李騫 、 崔劼 至 梁 同泰寺 ,主客 王克 、舍人 賀季友 及三僧迎門引接。至浮圖中,佛傍有執板筆者,僧謂 騫 曰:‘此是尸頭,專記人罪。’ 騫 曰:‘便是僧之 董狐 。’” |
尊容 | 尊容 尊容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尊貴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也稱他人的容貌(常含諷刺意味)。 |
周昉 | 周昉 (唐代著名畫家)周昉(公元8世紀-9世紀初),唐代著名畫家,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出身顯貴,先后任越州、宣州長史。 能書,擅畫人物、佛像,尤其擅長畫貴族婦女,容貌端莊,體態豐肥,色彩柔麗,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喜愛。 他是中唐時期繼吳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畫家。是當時有名的宗教畫家兼人物畫家,早年效仿過張萱,后來加以變化,別創一體。周昉創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觀音”。 他的佛教畫曾成為長期流行的標準,被稱為“周家樣”。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卷、《揮扇仕女圖》卷、《調琴啜茗圖》卷等。 |
尸頭 | 尸頭 詞語釋義 同“ 尸頭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五》:“見佛寺傍執板筆者,謂之尸頭。” 佛像旁邊專記人罪愆的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貝編》:“ 魏 李騫 、 崔劼 至 梁 同泰寺 ,主客 王克 、舍人 賀季友 及三僧迎門引接。至浮圖中,佛傍有執板筆者,僧謂 騫 曰:‘此是尸頭,專記人罪。’ 騫 曰:‘便是僧之 董狐 。’” |
屍頭 | 尸頭 詞語釋義 同“ 尸頭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五》:“見佛寺傍執板筆者,謂之尸頭。” 佛像旁邊專記人罪愆的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貝編》:“ 魏 李騫 、 崔劼 至 梁 同泰寺 ,主客 王克 、舍人 賀季友 及三僧迎門引接。至浮圖中,佛傍有執板筆者,僧謂 騫 曰:‘此是尸頭,專記人罪。’ 騫 曰:‘便是僧之 董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