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新疆的詞語
形容新疆的詞語:遼闊、多元、神秘、奇特、獨特、美麗、壯觀、古老、豐富、多彩、荒涼、雄偉、浪漫、豪放、恢弘、宏偉、神奇、壯麗、富饒、輝煌。
形容新疆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烏魯木齊 | 烏魯木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通稱“烏市”,舊稱迪化,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全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全市面積為14216.3平方公里,轄7區1縣,2017年末戶籍人口為222萬。 烏魯木齊地處中國西北,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亞歐大陸腹地,毗鄰中亞各國,有“亞心之都”的稱呼。烏魯木齊市現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是世界上最內陸、距離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 烏魯木齊最初因清朝在新疆駐軍而發展起來的一座城市,1763年清乾隆擴建筑城,改稱迪化。1884年迪化為新疆省省會,從此成為全疆的政治中心。1954年迪化改稱“烏魯木齊”,蒙古語里意為“優美的牧場” 烏魯木齊是中國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12月,入選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
哈密 | 哈密 (新疆地級市)哈密,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于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向中國內地的要道,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東與甘肅省酒泉市相鄰,南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連,西與吐魯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鄰,北與蒙古國接壤,設有國家一類季節性開放口岸——老爺廟口岸,是新疆與蒙古國發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 截至2016年,哈密地域遼闊、人口少(61.97萬人)、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轄伊州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伊吾縣。 2013年,哈密實現全市生產總值33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22.3%。2016年,下轄伊州區、伊吾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面積138919平方公里。 2016年2月18日中國國務院已批復同意撤銷哈密地區,成立地級哈密市。 |
烏魯木齊 | 烏魯木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通稱“烏市”,舊稱迪化,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全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全市面積為14216.3平方公里,轄7區1縣,2017年末戶籍人口為222萬。 烏魯木齊地處中國西北,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亞歐大陸腹地,毗鄰中亞各國,有“亞心之都”的稱呼。烏魯木齊市現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是世界上最內陸、距離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 烏魯木齊最初因清朝在新疆駐軍而發展起來的一座城市,1763年清乾隆擴建筑城,改稱迪化。1884年迪化為新疆省省會,從此成為全疆的政治中心。1954年迪化改稱“烏魯木齊”,蒙古語里意為“優美的牧場” 烏魯木齊是中國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12月,入選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
普爾錢 | 普爾錢 “普爾”為維吾爾語,意即為“錢”。清乾隆年間新疆始鑄方孔圓錢,因用其地所產紅銅鑄造,故錢色發紅,遂又稱“新疆紅錢”。其時先后鑄制紅錢即“普爾錢”的有伊梨、阿克蘇、葉爾 、喀什葛爾及庫東等局。 普爾錢是清代新疆、西藏地區通行的錢幣。乾隆時在阿克蘇設局制造,質以紅銅為之,正面書“乾隆通寶”,背面標“阿克蘇”,左滿文,右維吾爾文。重二錢,每錢五十文。 嘉慶以后所鑄,仍多用乾隆字樣。 清魏源《圣武記》卷四:“西域赤銅普爾錢,一當內地之五。”——《清文獻通考·錢幣五》、《清續文獻通考·錢幣一》。 “咸豐”是清文宗的年號,咸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此時民怨沸騰,清政府為了茍延殘喘,在錢幣鑄行上大做文章,將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繼推出“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種類繁多的錢幣。 從乾隆時開始,清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對于當地用錢形制也作出了規定。新疆錢幣以紫銅(紅銅)為原料,錢呈紅色,因而稱之為“新疆紅錢”,背文用滿文,還有用維文的。自乾隆朝開始,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都鑄行過年號“紅錢”。前后有150年的歷史,鑄造的時間不短,但鑄量都不多,其中珍品也不少,其中葉爾羌局所鑄“乾隆通寶”是新疆最早的“新紅錢”。 |
回疆 | 回疆 回疆(漢語拼音:huí jiāng)清代對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稱。該地為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所聚居,清朝對該地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多稱為"纏回",故名。亦稱“回部”。 具體范圍界定為,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東界為玉門關、陽關,西界在帕米爾高原,即今新疆南疆及東疆吐魯番、哈密兩地。中間有庫魯克塔格山相隔,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其西部為塔里木盆地,東部為吐魯番盆地。 回部與天山北路的準部相對,并稱“南回北準”。光緒年間新疆建省,回部成為新疆省的一部份。 |
普爾錢 | 普爾錢 “普爾”為維吾爾語,意即為“錢”。清乾隆年間新疆始鑄方孔圓錢,因用其地所產紅銅鑄造,故錢色發紅,遂又稱“新疆紅錢”。其時先后鑄制紅錢即“普爾錢”的有伊梨、阿克蘇、葉爾 、喀什葛爾及庫東等局。 普爾錢是清代新疆、西藏地區通行的錢幣。乾隆時在阿克蘇設局制造,質以紅銅為之,正面書“乾隆通寶”,背面標“阿克蘇”,左滿文,右維吾爾文。重二錢,每錢五十文。 嘉慶以后所鑄,仍多用乾隆字樣。 清魏源《圣武記》卷四:“西域赤銅普爾錢,一當內地之五。”——《清文獻通考·錢幣五》、《清續文獻通考·錢幣一》。 “咸豐”是清文宗的年號,咸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此時民怨沸騰,清政府為了茍延殘喘,在錢幣鑄行上大做文章,將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繼推出“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種類繁多的錢幣。 從乾隆時開始,清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對于當地用錢形制也作出了規定。新疆錢幣以紫銅(紅銅)為原料,錢呈紅色,因而稱之為“新疆紅錢”,背文用滿文,還有用維文的。自乾隆朝開始,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都鑄行過年號“紅錢”。前后有150年的歷史,鑄造的時間不短,但鑄量都不多,其中珍品也不少,其中葉爾羌局所鑄“乾隆通寶”是新疆最早的“新紅錢”。 |
龜茲 | 龜茲 (古代西域大國)龜茲國(拼音qiū‘cí,梵語Kucina)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 龜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回鶻人到來后,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鶻化,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于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六縣市。 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西漢時隸屬于匈奴。公元前77年(漢昭帝元鳳四年),龜茲服從于漢。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漢廷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時重又隸屬于匈奴。 5世紀中葉,龜茲一度為柔然部控制。5世紀末,曾隸屬于西方強國嚈噠。此后,龜茲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時,龜茲臣屬于北方西突厥汗國。615年(隋煬帝大業十一年),曾遣使入朝。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攻滅高昌,設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并設安西都護府,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軍攻滅龜茲,將龜茲納入統治。658年,唐朝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 在歷史長河中,龜茲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重鎮,宗教、文化、經濟等極為發達,龜茲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龜茲人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鐵業,名聞遐邇,西域許多國家的鐵器多仰給于龜茲。 |
龜茲 | 龜茲 (古代西域大國)龜茲國(拼音qiū‘cí,梵語Kucina)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 龜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回鶻人到來后,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鶻化,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于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六縣市。 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西漢時隸屬于匈奴。公元前77年(漢昭帝元鳳四年),龜茲服從于漢。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漢廷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時重又隸屬于匈奴。 5世紀中葉,龜茲一度為柔然部控制。5世紀末,曾隸屬于西方強國嚈噠。此后,龜茲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時,龜茲臣屬于北方西突厥汗國。615年(隋煬帝大業十一年),曾遣使入朝。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攻滅高昌,設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并設安西都護府,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軍攻滅龜茲,將龜茲納入統治。658年,唐朝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 在歷史長河中,龜茲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重鎮,宗教、文化、經濟等極為發達,龜茲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龜茲人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鐵業,名聞遐邇,西域許多國家的鐵器多仰給于龜茲。 |
天山 | 天山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歐亞大陸腹地,東西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全長約2500千米,南北平均寬250—350千米,最寬處達8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區最大的山系。 天山呈東西走向,綿延中國境內1700千米,占地57萬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區面積約1/3。中國境內的天山山脈把新疆大致分成兩部分:南邊是塔里木盆地,北邊是準噶爾盆地。托木爾峰是天山山脈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都發源于天山。 2013年6月21日,中國境內天山的托木爾峰、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博格達4個片區以“新疆天山”名稱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2017年7月10—17日,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就西部天山山脈申遺在內的6個自然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境內天山山脈由三列平行的褶皺山脈組成,山勢西高東低,山體寬廣。天山北脈有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博羅科努山、博格達山等;天山中脈(主干)有阿拉喀爾山、那拉提山、艾爾溫根山、霍拉山等;天山南脈有科克沙爾山、哈爾克山、貼爾斯克山、喀拉鐵克山等。 |
北疆 | 北疆 (地理位置)北疆即新疆的北部。天山山脈將新疆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稱天山以北為北疆。 包括烏魯木齊、克拉瑪依、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昌吉、石河子、北屯、可克達拉、伊犁、博爾塔拉等地區。 |
錫伯族 | 錫伯族 錫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征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漢族。 |
錫伯族 | 錫伯族 錫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征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漢族。 |
參贊大臣 | 參贊大臣 參贊大臣是一種清官名,置于外蒙古烏里雅蘇臺、外蒙古科布多、新疆伊犁、新疆塔爾巴哈臺、新疆烏什等地。清代新疆伊犁將軍下設參贊,又在塔爾巴哈臺、烏什等處各設參贊大臣,等級略次于將軍,皆由皇帝特旨簡派。 掌參贊軍務,綜理政事,又戰時亦往往臨時置參贊大臣,輔佐統帥,助理軍務,分統軍隊。 |
伯克制度 | 伯克制度 伯克制度是中國清末以前新疆回部實行的官制,主要通行于維吾爾(回人及塔蘭奇)、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族地區。伯克原為回鶻官職,唐宋時已見于史籍。明清時期,西域天山南路的世俗官僚稱為伯克。中亞一些城市的統治者也自稱伯克。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后,清廷保留了回部原有的伯克官職,并加以改革,將其納入清朝藩屬中。同治年間新疆各地民變和阿古柏之亂后,伯克制度趨于瓦解。 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廷下諭廢除各級伯克,新疆全境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官僚體制。 |
伊犁將軍 | 伊犁將軍 全稱為總統伊犁等處將軍:清朝乾隆帝平定準部和回部之后設立的新疆地區名義上的最高軍政長官 ,正一品武官。伊犁將軍轄境東到哈密和巴里坤、西到蔥嶺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爾喀什湖和額爾齊斯河中上游,南到昆侖山。乾隆二十七年,任命明瑞為第一任伊犁將軍,1912年志銳作為最后一任伊犁將軍而結束。伊犁將軍節制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烏魯木齊都統、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伊犁將軍有統率駐軍、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組織生產、核征賦稅、巡邊守土等職能。1884年新疆建省后,伊犁將軍則只負責伊犁和塔爾巴哈臺的防務和軍政。 |
達斡爾族 |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達斡爾族居住地最早記載為討浯兒河(今洮兒河),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17世紀中葉因中俄邊疆戰事,清政府為鞏固后方,達斡爾族最初遷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貝加爾一帶。后因清政府征調青壯年駐防東北和新疆邊境城鎮,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分布的狀況。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達斡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原文字已丟失,現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達斡爾族能征善戰,后金為入關鞏固后方,三征索倫,故有俗語“索倫騎射甲天下”。清朝內外戰爭均有達斡爾將領參與。抗日戰爭時期,為東北地區抗日做出杰出貢獻。達斡爾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鐘形式。 |
達斡爾族 |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達斡爾族居住地最早記載為討浯兒河(今洮兒河),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17世紀中葉因中俄邊疆戰事,清政府為鞏固后方,達斡爾族最初遷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貝加爾一帶。后因清政府征調青壯年駐防東北和新疆邊境城鎮,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分布的狀況。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達斡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原文字已丟失,現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達斡爾族能征善戰,后金為入關鞏固后方,三征索倫,故有俗語“索倫騎射甲天下”。清朝內外戰爭均有達斡爾將領參與。抗日戰爭時期,為東北地區抗日做出杰出貢獻。達斡爾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鐘形式。 |
柯爾克孜族 |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國外同源民族漢譯稱作吉爾吉斯族,民族語言為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克普恰克語組。 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五家子屯也有數百人聚居,是18世紀從新疆遷去的。 柯爾克孜族是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占其總人口的69.2%,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人口數為186708人。 |
柯爾克孜族 |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國外同源民族漢譯稱作吉爾吉斯族,民族語言為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克普恰克語組。 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五家子屯也有數百人聚居,是18世紀從新疆遷去的。 柯爾克孜族是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占其總人口的69.2%,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人口數為186708人。 |
伯克 | 伯克 (中國古代官職)“伯克”系突厥語音譯,意為“首領”、“管理者”等。原為突厥汗國的官號,初見于8世紀的突厥文碑銘,為顯貴和統治者的尊稱。古代維吾爾族中也有“伯克”這一名稱的官職,世襲制。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伯克”制度加以改革,廢除世襲制,作為對新疆地區統治的基層行政制度。光緒十年(1884)新疆改建行省,以州縣制代替維吾爾族地區的伯克制度,但仍保留伯克的品級。 另有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西北部城市伯克。 |
西疆 | 西疆 西疆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xi jiang,意思是1.西部邊疆。 2.指今新疆地區。 |
俄羅斯族 |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俄羅斯族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中國的俄羅斯族是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后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完全不同。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下轄額爾古納市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總人口數為15393人。 |
焉耆一龜茲語 | 焉耆一龜茲語 yān qí yī qiū cí yǔㄧㄢ ㄑㄧˊ ㄧ ㄑㄧㄡ ㄘㄧˊ ㄧㄩˇ焉耆一龜茲語(焉耆一龜茲語)古代流行在 新疆 吐魯番 、 焉耆 和 庫車 一帶的語言。分 焉耆 與 龜茲 ( 庫車 )兩種方言,差別較大。前者曾稱“吐火羅語A”,后者曾稱“吐火羅語B”。屬印歐語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羅米字母斜體。20世紀初以來,在我國 新疆 吐魯番 、 焉耆 、 庫車 等地發現了此語言的文獻,多屬7-8世紀,對印歐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
坎兒井 | 坎兒井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
焉耆一龜茲語 | 焉耆一龜茲語 yān qí yī qiū cí yǔㄧㄢ ㄑㄧˊ ㄧ ㄑㄧㄡ ㄘㄧˊ ㄧㄩˇ焉耆一龜茲語(焉耆一龜茲語)古代流行在 新疆 吐魯番 、 焉耆 和 庫車 一帶的語言。分 焉耆 與 龜茲 ( 庫車 )兩種方言,差別較大。前者曾稱“吐火羅語A”,后者曾稱“吐火羅語B”。屬印歐語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羅米字母斜體。20世紀初以來,在我國 新疆 吐魯番 、 焉耆 、 庫車 等地發現了此語言的文獻,多屬7-8世紀,對印歐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
俄羅斯族 |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俄羅斯族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中國的俄羅斯族是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后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完全不同。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下轄額爾古納市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總人口數為15393人。 |
坎兒井 | 坎兒井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
準噶爾盆地 |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英文Junggar Basin;“噶”為gá),位于中國新疆的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準噶爾盆地位于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西側為準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盆地呈不規則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北部的烏倫古湖(布倫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瑪納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點。盆地西側有幾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谷、額敏河谷及阿拉山口。西風氣流由缺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降水。 名稱來源:清朝前期是 漠西蒙古兩大汗國之一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乾隆皇帝時期最終平定準噶爾,因斗爭、戰火、逃遷導致“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氈帳”,還有很大部分被編入了蒙古八旗里的其它部落,后來此廣大區域雖然罕見準噶爾人了,但名稱還在。后來諸族來屯田。 |
準噶爾盆地 |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英文Junggar Basin;“噶”為gá),位于中國新疆的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準噶爾盆地位于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西側為準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盆地呈不規則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北部的烏倫古湖(布倫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瑪納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點。盆地西側有幾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谷、額敏河谷及阿拉山口。西風氣流由缺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降水。 名稱來源:清朝前期是 漠西蒙古兩大汗國之一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乾隆皇帝時期最終平定準噶爾,因斗爭、戰火、逃遷導致“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氈帳”,還有很大部分被編入了蒙古八旗里的其它部落,后來此廣大區域雖然罕見準噶爾人了,但名稱還在。后來諸族來屯田。 |
藩部 | 藩部 藩部,清代指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包括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札薩克蒙古86旗、新疆回部(阿爾蒂沙爾)、青海環海39族和西藏噶廈轄區,由理藩院和清廷派遣駐札大臣管理(不包括東北地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Xīnjiāng Wéiwū’ěr Zìzhìqū[Xinjiang, V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 中國面積最大的省。位于中國西北,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300萬,首府烏魯木齊。新疆地形為三山(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夾兩盆(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礦物資源煤、石油、石棉、有色金屬儲量很豐富,經濟以農牧為主,工業正在迅速發展 |
新疆省 | 辭典解釋新疆省 xīn jiāng shěng 省名。位于我國西北。東北連蒙古,東南鄰甘肅、青海,南接西藏,西南、西北與俄羅斯、阿富汗、克什米爾相接壤。面積約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三百零八萬,其中維吾爾族最多。省會為迪化市。全省地勢高,氣候干燥,為主要畜牧區,礦物資源極豐富。今大陸地區改稱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塔里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維吾爾語:????? ?????????? )位于中國新疆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處于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構造上是周圍被許多深大斷裂所限制的穩定地塊,盆地地勢西高東低,微向北傾,舊羅布泊湖面高程780米,是盆地最低點。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緣,水向東流。 盆地地貌呈環狀分布,邊緣是與山地連接的礫石戈壁,中心是遼闊沙漠,邊緣和沙漠間是沖積扇和沖積平原,并有綠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沙漠,為居世界第2位的流動沙漠。塔里木盆地屬于暖溫帶氣候,年均溫9~11℃,無霜期超過200天。自然災害主要是風沙和干熱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為主,盆地邊緣沙丘南移現象嚴重。 盆地水分主要來自西風氣流,盆地降水稀少,盆地本身無法形成徑流,較大河流有南部的葉爾羌、克孜勒、蓋孜、和田、克里雅等河,北部的阿克蘇、臺蘭、渭干、庫車及開都(下游稱孔雀)等河。盆地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自河床、渠道及田間滲漏,地下水動儲量為110~148億立方米。 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侖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龜裂性土和殘余鹽土,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北麓則以石膏鹽盤棕色荒漠土為主。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分別約占全國油、氣資源蘊藏量的1/6和1/4。 |
塔里木河 | 塔里木河 (中國第一大內流河)塔里木河由發源于天山山脈的阿克蘇河、發源于喀喇昆侖山的葉爾羌河以及和田河匯流而成。流域面積19.8萬平方千米,最后流入臺特馬湖,塔里木河全長2137千米,僅次于伏爾加河、錫爾—納倫河、阿姆—噴赤—瓦赫什河和烏拉爾河,為世界第5大內流河,中國最長的內流河。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北部。歷史上塔里木河河道南北擺動,遷徙無定。最后一次在1921年,主流東流入孔雀河注入羅布泊。1952年在尉犁縣附近筑壩,同孔雀河分離,河水復經鐵干里克故道流向臺特馬湖。塔里木河周邊因為有塔里木河水的滋潤而變成綠洲地帶。塔里木河流域遠離海洋,深處中亞內陸,四周高山環繞,大陸性氣候非常明顯,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日照時間長,四季氣候懸殊,氣候變化劇烈。 |
塔吉克族 | 塔吉克族 (高原塔吉克族(中國))塔吉克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民族語言為塔吉克語,包括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大方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 塔吉克族主體在中亞,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和地區,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族只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塔吉克族為塔吉克斯坦的主體民族,占其總人口的80%,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族總人口數為51069人。 |
西域 | 西域 (今玉門關以西地區)西域,最早指周朝諸地。先秦《國語》有“西方之書”;《詩經》有“西方之人”;《莊子·讓王篇》載:“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楚辭·離騷》有“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 ;《楚辭·遠游》有“鳳皇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姜亮夫校注:“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即西皇。”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西方”“西極”“西域”皆是指周地。 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西域到了后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于西域的范圍。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
伊犁河 | 伊犁河 (河流)伊犁河是亞洲中部內陸河,跨越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伊犁河的主源特克斯河發源于天山汗騰格里峰北側,向東流經中國新疆的昭蘇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又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與右岸支流鞏乃斯河匯合后稱伊犁河,西流至霍爾果斯河進入哈薩克斯坦境內,流經峽谷、沙漠地區,注入中亞的巴爾喀什湖。從河源至入湖口,全長1236公里,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河長442公里,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 |
自治區 | 自治區 自治區是一種行政區劃分類型,在中國相當于省一級的行政單位,相比普通省份,其地方政府在內部事務方面,會擁有比其他同等級行政區來得高的自主空間。在我國現有: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個自治區。 |
精絕 | 精絕 精絕:漢 西域 國名 精絕:漢語詞匯 精絕 (漢語詞匯)精絕,漢語詞匯。 拼音:jīng jué 釋義:1、精妙絕倫。2、漢 西域 國名。在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民豐縣 北 尼雅河 入沙磧處。 |
北庭都護府 | 北庭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是中國唐朝設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單位,管理區域東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南至天山。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于安西都護府。 |
滿族 | 滿族 滿族人口總數為1068.2萬人(2000年),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滿族人口分布于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于博收外來文化并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
滿族 | 滿族 滿族人口總數為1068.2萬人(2000年),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滿族人口分布于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于博收外來文化并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
安西都護府 | 安西都護府 (唐朝時期新疆地區的管轄機構)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設西州都護府,同年9月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乃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范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武周時期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后,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龍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復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幾度易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大量安西都護府駐軍被調往內地參與平叛,導致安西都護府空虛,吐蕃趁機進兵安西,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 |
單桓 | 單桓 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西北郊。單桓國人口為當時西域諸國最少。實為有記載,中國歷史上最小的國家。 |
馳志伊吾 | 馳志伊吾【解釋】伊吾,今新疆哈密。以之表示向往在邊塞建功立業。【出處】《后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 |
大戈壁 | 大戈壁 戈壁(Gobi),亦稱戈壁沙漠(Gobi Desert),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亙在中亞浩瀚的戈壁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巖。向北可達阿爾泰山和杭愛山,向東可達大興安嶺,而向南可達北山山脈。從戈壁東界算起,向西1,600公里(1,000里)之外為新疆地區,是一個被南面的西藏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脈所包圍的巨大盆地。這一荒漠占據一長1,609公里(1,000里)、寬483~966公里(300~600里)的廣闊弧形地帶,面積約為1,300,000平方公里(500,000平方里)。戈壁的界限北抵阿爾泰山和杭愛山;東接大興安嶺西緣;南至阿爾金山、北山和陰山;西達東天山。中文“戈壁”僅指礫質、石質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則僅指荒漠、半荒漠和干草原地沙地。 |
弓月 | 弓月 (1).彎月;弦月。 隋 明馀慶 《從軍行》:“劍花寒不落,弓月曉逾明。” (2).古部落名。屬 西突厥 五咄陸部 ,居 碎葉 東。亦為古地名, 唐 屬北庭都護府,在今 新疆 伊犁 哈薩克自治州 霍城縣 塔勒奇城 北之 阿里馬破城 。 |
拘彌 | 拘彌 拘彌國,古代西域諸國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克里雅河以東。 |
姑墨 | 姑墨 姑墨是新疆阿克蘇市市轄區,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塔里木河上游,古為秦漢之際西域三十六國的姑墨、溫宿兩國屬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是阿克蘇市與兵團第一師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兵團第一師師部所在地。 |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中央,瑪納斯河以東及烏倫古河以南的中國第二大沙漠,同時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面積有大約4.88萬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水源較多。 由4片沙漠組成,西部為索布古爾布格萊沙漠,東部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為德佐索騰艾里松沙漠,其北為闊布北—阿克庫姆沙漠。準噶爾盆地屬溫帶干旱荒漠。 |
哈密瓜 | 哈密瓜 (葫蘆科植物甜瓜的一個品種)哈密瓜,新疆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哈密瓜主產于吐哈盆地,它形態各異,風味獨特,瓜肉肥厚,清脆爽口。哈密瓜營養豐富,含糖量最高達21%。哈密的甜瓜在東漢永平年間就成為進貢的異瓜種了。至清代,被哈密王作為貢品,受康熙賞賜而得名哈密瓜。時哈密瓜“往年進貢”、“瓜莫盛于哈密”、“瓜則充貢品者真出哈密”。追根溯源,哈密瓜卻源于吐魯番鄯善縣一帶。 哈密瓜的品種資源很豐富。按成熟期不同,分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早、中熟的稱為夏瓜,晚熟的稱為冬瓜。早熟的品種主要有黃旦子、納西甘、一包糖、包孜可口奇、石甜401等,其特點是皮薄肉細,香味濃郁。中熟品種主要有紅心脆多汁、肉厚細膩、清香爽口而博得人們喜愛。晚熟品種主要有黑眉毛密極干、青麻皮密極干、炮臺紅、青皮紅肉、青皮冬瓜、黃皮白肉可口奇等。“黑眉毛”、“青麻皮”的特點是瓜肉呈淡青色,儲藏后肉質由脆硬,逐漸變得綿軟多汁、甜爽而又醇香。 2009年03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哈密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漢日天種 | 漢日天種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西部的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南約70公里的古絲路要沖的一座高峻的山峰上,有一座石筑的古城堡遺址。這就是著名的公主堡——漢日天種之說的歷史見證。公主堡,塔吉克語稱:“克孜庫爾干”,意為“少女城”或“姑娘城”,可引伸為公主堡。這里曾是古朅盤陀國的屬地,也是塔吉克族的發祥地。 |
河西走廊 | 河西走廊 (地理名詞)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是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這里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后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 東周春秋時為被西戎占領,戰國先秦時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領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經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后漢武帝劉徹初設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張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華夏版圖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于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于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云集,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長安,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如今多指甘肅14個市州中的河西五市。 |
渠勒 | 渠勒 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 |
侖頭 | 侖頭 西域古國名。一作輪臺。在新疆輪臺東南玉古爾地。公元前102年被漢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占后于其地置校尉屯田,以供應往返西域使者。 |
蒲昌海 | 蒲昌海 蒲昌海,今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泊。自漢至唐稱為蒲昌海,又名鹽澤、牢蘭海、泑澤、輔日海、臨海。地當西域東方的門戶,為當時東西交通主要路線所經過。 |
蒲類 | 蒲類 蒲類,西域古國,在今新疆東部巴里坤湖附近。 |
七旦 | 七旦 qī dàn 七旦 西域 龜茲 (今 新疆 庫車 )人 蘇祗婆 善彈琵琶,于 北周 武帝 時隨 突厥 皇后入朝,傳述 龜茲 樂律理論。詳《隋書·音樂志中》。《遼史·音樂志》:“ 隋高祖 詔求知音者, 鄭譯 得 西域 蘇祗婆 七旦之聲,求合七音八十四調之說,由是雅俗之樂,皆此聲矣。”《遼史·音樂志》:“雅樂有七音,大樂亦有七聲,謂之七旦。”參閱 清 凌廷堪 《燕樂考原》、 向達 《龜茲蘇祗婆琵琶七調考原》、 林謙三 《隋唐燕樂調研究》、 潘懷素 《從古今字譜論龜茲樂影響下的民族音樂》。 |
橡膠草 | 橡膠草 橡膠草(學名: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狹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4.5-5厘米,寬6-17毫米,生長于河漫灘草甸、鹽堿化草甸、農田水渠邊,分布在中國新疆 (伊寧),哈薩克斯坦及歐洲。 |
焉耆 | 焉耆 焉耆:古代焉耆國 焉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