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棕色的詞語
形容棕色的詞語:1. 褐色;2. 焦糖色;3. 深棕色;4. 栗色;5. 巧克力色;6. 陶土色;7. 馬鞍棕色;8. 焦茶色;9. 棕褐色;10. 沙棕色;11. 煙熏棕色;12. 煙煤色;13. 雪茄色;14. 烏木色;15. 銅棕色;16. 橙褐色;17. 紅棕色;18. 黃褐色;19. 赭色;20. 淡棕色
形容棕色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棕色 | 棕色 棕色是中國傳統色彩名詞,棕毛的顏色,即褐色。 棕色常被聯想到泥土、自然、簡樸。它給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覺。反面來說,它被認為有些不鮮明,但是可以通過使用較亮的色彩來彌補這種情況。 1、在紅色和黃色之間的任何一種顏色。 2,適中的暗淡和適度的淺紅。 |
棕熊 | 棕熊 棕熊(學名:Ursus arctos):亦稱灰熊。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體長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體量135-545千克,雌性體重80-250千克。頭大而圓,體形健碩,肩背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達10厘米;顏色各異,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厘米。由于爪尖不能象貓科動物那樣收回到爪鞘里,這些爪尖相對比較粗鈍。前臂在揮擊的時候力量強大,“粗鈍”的爪子可以造成極大破壞。 主要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多在白天活動,行走緩慢,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平時單獨行動。食性較雜,植物包括各種根莖、塊莖、草料、谷物及果實等,喜吃蜜,動物包括螞蟻、蟻卵、昆蟲、嚙齒類、有蹄類、魚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時體溫、心跳和排毒系統都會停止運作,以減少熱量及鈣質的流失,防止失溫及骨質疏松。奔跑時速度可達56公里/時。冬眠期間產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帶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
棕壤 | 棕壤 棕壤(brown soil)是指曾稱棕色森林土。暖溫帶濕潤氣候區落葉闊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下發育的,處于硅鋁化階段并具粘化特征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河北、河南、山西、皖北及鄂西的山地垂直帶中也有分布,其成土母質主要為中、酸性基巖風化物及其他無石灰性沉積物。具有明顯的淋溶過程,碳酸鹽及可溶鹽被淋失,烈粒向B層聚積;原生礦物進一步風化分解,形成以水云母、蛭石為主的次生黜土礦物,佯有蒙脫石和高嶺石。B層硅鋁率3.2左右。全剖面顏色分異不明顯,表層呈灰棕色,下部以棕色或淺褐色為主。在自然植被下表層粗有機質含量6%左右。全剖面不含游離碳酸鈣,土壤pH 5.0-6.5。適宜種植果樹和柞樹,多種旱作,是北方較好的農業土壤;山坡為林業基地。 |
棕色人種 | 棕色人種 棕色人種是按照遺傳和體質為人類分類所劃分出的一個人種,分子人類學研究證實了他們的遺傳基因的獨特性。一般來說,棕色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土著人、美拉尼西亞人、巴布亞人和維達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等支系。棕色人種是大洋洲、南亞次大陸和南洋群島地區最早的居民,過去曾廣泛分布于大洋洲、東南亞及南亞地區,但是在白人和黃種人到來后受到新移民排擠。目前只有美拉尼西亞人和巴布亞人仍是大洋洲島嶼的主要居民,其余人群僅分布在澳洲、南亞次大陸、南洋群島部分偏僻地區的深山或沙漠里。 |
棕色人種 | 棕色人種 棕色人種是按照遺傳和體質為人類分類所劃分出的一個人種,分子人類學研究證實了他們的遺傳基因的獨特性。一般來說,棕色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土著人、美拉尼西亞人、巴布亞人和維達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等支系。棕色人種是大洋洲、南亞次大陸和南洋群島地區最早的居民,過去曾廣泛分布于大洋洲、東南亞及南亞地區,但是在白人和黃種人到來后受到新移民排擠。目前只有美拉尼西亞人和巴布亞人仍是大洋洲島嶼的主要居民,其余人群僅分布在澳洲、南亞次大陸、南洋群島部分偏僻地區的深山或沙漠里。 |
駝色 | 駝色 駝色:中國傳統色彩名詞,一種比咔嘰色(KAH-kee)稍紅而微淡、比肉桂色黃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黃而暗的淺黃棕色。 |
駝色 | 駝色 駝色:中國傳統色彩名詞,一種比咔嘰色(KAH-kee)稍紅而微淡、比肉桂色黃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黃而暗的淺黃棕色。 |
野驢 | 野驢 (奇蹄目馬科動物)野驢分布于中國的內蒙古、甘肅、新疆。國外見于蒙古。又名蒙古野驢、賽驢,大型有蹄類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于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野驢屬典型荒漠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 |
野驢 | 野驢 (奇蹄目馬科動物)野驢分布于中國的內蒙古、甘肅、新疆。國外見于蒙古。又名蒙古野驢、賽驢,大型有蹄類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于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野驢屬典型荒漠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 |
茶色 | 茶色 茶色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chá sè,具有多種解釋,一解為中國傳統色彩名詞,一種比栗色稍紅的棕橙色至淺棕色;一解與茶葉有關。 |
赭石 | 赭石 赭石為鮞狀、豆狀、腎狀集合體,多呈不規則的扁平塊狀。赭石是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為鮞狀、豆狀、腎狀集合體,多呈不規則的扁平塊狀。暗棕紅色或灰黑色,條痕櫻紅色或紅棕色,有的有金屬光澤。 一面多有圓形的突起,習稱“釘頭”;另一面與突起相對應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體重,質硬,砸碎后斷面顯層疊狀。氣微,味淡。 |
云雀 | 云雀 (云雀屬的一種)云雀(學名:Alauda arvensis)小型鳴禽,體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淺黃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腦勺具羽冠,適應于地棲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后趾具1長而直的爪;跗跖后緣具盾狀鱗;以植物種子、昆蟲等為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雄鳥鳴囀洪亮動聽,是鳴禽中少數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鳥類之一。求偶炫耀飛行復雜,能“懸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莖、根編碗狀巢,每窩產卵3-5枚,孵化期10-12天。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云雀是丹麥、法國的國鳥。 |
雲雀 | 云雀 (云雀屬的一種)云雀(學名:Alauda arvensis)小型鳴禽,體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淺黃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腦勺具羽冠,適應于地棲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后趾具1長而直的爪;跗跖后緣具盾狀鱗;以植物種子、昆蟲等為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雄鳥鳴囀洪亮動聽,是鳴禽中少數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鳥類之一。求偶炫耀飛行復雜,能“懸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莖、根編碗狀巢,每窩產卵3-5枚,孵化期10-12天。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云雀是丹麥、法國的國鳥。 |
水鹿 | 水鹿 水鹿(學名:Rusa unicolor)體型粗壯接近馬鹿。成年雄鹿體高130 厘米左右,體長130~140 厘米,體重200~250 千克。雌鹿較矮小。水鹿淚窩較大,鼻鏡黑色,頸毛較長,尾端部密生蓬松的黑色長毛。被毛黑褐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線,臀周圍呈銹棕色,無臀斑。茸角為單門樁,眉枝。喜水,常活動于水邊,棲息于闊葉林、混交林、稀樹的草場和高草地帶,清晨、黃昏覓食。雨后特別活躍。平時單獨活動,有一定的行動路線。分布于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中南半島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該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
棕黑 | 棕黑 棕黑,漢語詞語,拼音是zōnghēi,是指深棕色。 |
安息香 | 安息香 (中藥)安息香是波斯語mukul和阿拉伯語aflatoon的漢譯,原產于中亞古安息國、龜茲國、漕國、阿拉伯半島及伊朗高原,唐宋時因以舊名。《酉陽雜俎》載安息香出波斯國,作藥材用。《新修本草》曰:“安息香,味辛,香、平、無毒。主心腹惡氣鬼。西戎似松脂,黃黑各為塊,新者亦柔韌”。 安息香為球形顆粒壓結成的團塊,大小不等,外面紅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黃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樣顆粒,表面粗糙不平坦。常溫下質堅脆,加熱即軟化。氣芳香、味微辛。 安息香有泰國安息香與蘇門答臘安息香兩種。中國進口商品主要為泰國安息香,分有水安息、旱安息、白膠香等規格。 安息香與麝香、蘇合香均有開竅作用,均可治療猝然昏厥,牙關緊閉等閉脫之證,但其芳香開竅之力有強、弱之不同,麝香作用最強,安息香、蘇合香開竅之功相似,而麝香兼有行氣通絡,消腫止痛之功,安息香兼可行氣活血,又可用于心腹疼痛,產后血暈之癥。 |
棕色種 | 辭典解釋棕色種 zōng sè zhǒng 居住于馬來半島及南洋群島一帶的馬來人,稱為「棕色種」。 |
鴨兒梨 | 鴨兒梨 梨的一個品種。果實卵圓形,皮薄而光滑,淡黃色,有棕色斑點,味甜,脆而多汁。 |
鴨兒梨 | 鴨兒梨 梨的一個品種。果實卵圓形,皮薄而光滑,淡黃色,有棕色斑點,味甜,脆而多汁。 |
栗色 | 栗色 栗色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lì sè,指栗殼的顏色,即深棕色,像熟了栗子殼那樣的顏色。出自于元末高明所著《琵琶記》第十出《杏園春宴》。 |
粗糖 | 粗糖 粗糖 在制糖過程中屬于精制前的產品,為灰黃色至棕色的蔗糖結晶,表面涂蓋著一層糖漿薄膜 |
高粱 | 高粱 (禾本科高粱屬草本)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稈較粗壯,直立,基部節上具支撐根。葉鞘無毛或稍有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圓錐花序疏松,主軸裸露,總梗直立或微彎曲;雄蕊3枚,花藥長約3毫米;子房倒卵形;花柱分離,柱頭帚狀。穎果兩面平凸,淡紅色至紅棕色,熟時寬2.5-3毫米,頂端微外露。有柄小穗的柄長約2.5毫米,小穗線形至披針形,花果期6-9月。 高粱喜溫、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分布于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南北各省區均有栽培。高粱米在中國、朝鮮、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 高粱米味甘,性溫、澀,和胃消積,溫中澀腸,主治脾虛濕困,消化不良等癥。 (概述圖片來源:) |
椶綠 | 椶綠 中文:椶綠 拼音:zōng lǜ 注釋: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 |
椶綠 | 椶綠 中文:椶綠 拼音:zōng lǜ 注釋: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 |
家蚊 | 家蚊 家蚊,蚊子的一類,成蟲多黃棕色,是傳播血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媒介。也叫常蚊?p庫蚊或庫雷蚊。 |
太陽燈 | 太陽燈 一種可攜帶的手持輕電池燈具。 攝制影片時用的大型燈具,它用拋物面鏡反射光線設計來發射由紫外線到紅外線各種波長射線的電燈,尤用于治療或人工地使皮膚呈棕色; 過去用于大房間照明的一圈或一族煤氣燈頭;是一種鹵簇元素燈,有碘鎢燈、長弧氙燈。因光照度高,又稱太陽燈。 |
太陽燈 | 太陽燈 一種可攜帶的手持輕電池燈具。 攝制影片時用的大型燈具,它用拋物面鏡反射光線設計來發射由紫外線到紅外線各種波長射線的電燈,尤用于治療或人工地使皮膚呈棕色; 過去用于大房間照明的一圈或一族煤氣燈頭;是一種鹵簇元素燈,有碘鎢燈、長弧氙燈。因光照度高,又稱太陽燈。 |
旋木雀 | 旋木雀 旋木雀(學名:Certhia familiaris)小型鳥類,體長12~15厘米,平均重10克。嘴長而下曲,上體棕褐色具白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紅棕色,尾黑褐色,外翈羽緣淡棕色,翅黑褐色,翅上覆羽羽端棕白色,飛羽中部具兩道淡棕色帶斑。下體白色。尾為很硬且尖的楔形尾,似啄木鳥,可為樹上爬動和覓食起支撐作用。 相似種高山旋木雀尾具橫斑,下體較灰棕,二者區別明顯,易于識別。 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期后亦常見呈3~5只的家族群。沿樹干呈螺旋狀攀緣,以尋覓樹皮中的昆蟲,如此往復不停,性極活躍,每天從黎明到黃昏活動時間長達15~16個小時,其間不斷有短暫的休息,棲息時用利爪和堅硬的尾羽支撐身體。飛行能力不佳,更擅長在樹干上垂直攀爬。通常聚集于成熟林或有茂密老成大樹的公園林地。 |
金鸚鵡 | 金鸚鵡 金肩鸚鵡體長24-27厘米,體重56。這種鸚鵡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檸檬黃色,到了臉頰上方漸漸變為黃綠和藍綠色;臉頰下方、喉嚨、胸部、身體兩側、臀部和尾巴上方覆羽為藍綠色;頭頂和頸部為黑色;頸部後方為黑棕色,并帶有藍色的滾邊;下巴帶有少許灰色;背部、背部下方、翅膀的小覆羽為灰棕色;腹部、尾巴內側覆羽和大腿為白底橘紅色,并帶有白色滾邊。翅膀彎曲地方、主要飛行羽覆羽、外側飛行羽、翅膀內側覆羽為藍色;翅膀中間覆羽為黃色;中間尾羽上方為古銅綠色,尖端為藍黑色。尾巴內側淺藍白;鳥喙灰白;虹膜棕色。雌鳥體色為深綠,并帶有淺古銅色。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深黃白色;下巴、臉頰帶有淺灰色;胸部下方和身體上方兩側帶有些許藍綠色;臀部、尾巴上方覆羽為深藍綠色;身體下方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白色,并帶有淺灰藍色;腹部中央帶有少許紅色;翅膀彎曲的地方、翅膀內側覆羽、主要飛行羽覆羽、翅膀外側覆羽、次要飛行羽為淺藍色;翅膀內側有時候會出現淺色的斑紋。幼鳥和雌鳥體色相同,年幼的雄鳥臉頰帶有藍綠色,頭頂和頸部有些深棕色,腹部帶有較深的玫瑰粉紅,鳥喙偏黃。幼鳥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
金鸚鵡 | 金鸚鵡 金肩鸚鵡體長24-27厘米,體重56。這種鸚鵡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檸檬黃色,到了臉頰上方漸漸變為黃綠和藍綠色;臉頰下方、喉嚨、胸部、身體兩側、臀部和尾巴上方覆羽為藍綠色;頭頂和頸部為黑色;頸部后方為黑棕色,并帶有藍色的滾邊;下巴帶有少許灰色;背部、背部下方、翅膀的小覆羽為灰棕色;腹部、尾巴內側覆羽和大腿為白底橘紅色,并帶有白色滾邊。翅膀彎曲地方、主要飛行羽覆羽、外側飛行羽、翅膀內側覆羽為藍色;翅膀中間覆羽為黃色;中間尾羽上方為古銅綠色,尖端為藍黑色。尾巴內側淺藍白;鳥喙灰白;虹膜棕色。雌鳥體色為深綠,并帶有淺古銅色。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深黃白色;下巴、臉頰帶有淺灰色;胸部下方和身體上方兩側帶有些許藍綠色;臀部、尾巴上方覆羽為深藍綠色;身體下方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白色,并帶有淺灰藍色;腹部中央帶有少許紅色;翅膀彎曲的地方、翅膀內側覆羽、主要飛行羽覆羽、翅膀外側覆羽、次要飛行羽為淺藍色;翅膀內側有時候會出現淺色的斑紋。幼鳥和雌鳥體色相同,年幼的雄鳥臉頰帶有藍綠色,頭頂和頸部有些深棕色,腹部帶有較深的玫瑰粉紅,鳥喙偏黃。幼鳥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
皂角 | 皂角 皂角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應呈劍鞘狀,略彎曲,長100~400mm,寬約40 mm,厚10~15 mm。表面紅褐色,被灰色粉霜,種子所在處隆起。兩端略尖,基部漸窄而彎曲,有短果梗或果梗痕,兩側有明顯的縱棱線。種多數,扁橢圓形,黃棕色,光滑。質硬。氣微,有刺激性,味辛辣。 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時再分小枝,刺端銳尖,基部扁圓柱狀,全長約10cm或更長,基部直徑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紅棕色。體輕,質堅硬,切斷面木部黃白色,髓疏松,棕色,無臭,味淡。 習性:喜光而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肥沃土壤,亦耐寒冷和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 |
問荊 | 問荊 (植物)問荊(學名:Equisetum arvense L.):是木賊綱、木賊科、問荊屬中小型蕨類植物。根莖黑棕色,地上枝當年枯萎。枝二型。高可達35厘米,黃棕色,鞘筒栗棕色或淡黃色,栗棕色,狹三角形,孢子散后能育枝枯萎。不育枝后萌發,鞘齒三角形,宿存。側枝柔軟纖細,扁平狀,孢子囊穗圓柱形,頂端鈍,成熟時柄伸長。 分布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等地。日本、朝鮮半島、喜馬拉雅、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有分布。生于海拔0-3700米。 該種有清熱、涼血、解毒、利尿。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倒經,咳嗽氣喘,淋病。兼有止痛消腫的功能。 其體內可積累金,通過對其組織內金含量的分析,有助于礦藏的勘探。侵入農田不易清除,可成為危害作物生長的草害。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丁香油 | 丁香油 (植物提取物)丁香亦稱丁子香,桃金娘科番櫻桃屬,為常綠喬木。主產于馬達加斯加、印度尼西亞、坦桑尼亞、馬來西亞、桑給巴爾、印度、越南及中國的海南、云南。可利用部分為干花蕾、莖、葉。用水蒸氣蒸餾法蒸餾花蕾,可得丁香花蕾油,得油率為15%~18%;丁香花蕾油為黃色至澄清的棕色流動性液體,有時稍帶黏滯性;具有藥香、木香、辛香和丁香酚特征性香氣,相對密度1.044~1.057,折射率1.528~1.538。用水蒸氣蒸餾法蒸餾丁香莖,可得丁香莖油,得油率為4%~6%;丁香莖油為黃色至淺棕色液體,接觸鐵后變暗紫棕色;具有辛香和丁香酚特征性香氣,但不及花蕾油,相對密度1.041~1.059,折射率1.531~1.536。用水蒸氣蒸餾法蒸餾葉片,可得丁香葉油,得油率為2%左右;丁香葉油為黃色至淺棕色液體,接觸鐵后變暗;具有辛香和丁香酚特征性香氣,相對密度1.039~1.051,折射率1.531~1.535。 |
問荊 | 問荊 (植物)問荊(學名:Equisetum arvense L.):是木賊綱、木賊科、問荊屬中小型蕨類植物。根莖黑棕色,地上枝當年枯萎。枝二型。高可達35厘米,黃棕色,鞘筒栗棕色或淡黃色,栗棕色,狹三角形,孢子散后能育枝枯萎。不育枝后萌發,鞘齒三角形,宿存。側枝柔軟纖細,扁平狀,孢子囊穗圓柱形,頂端鈍,成熟時柄伸長。 分布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等地。日本、朝鮮半島、喜馬拉雅、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有分布。生于海拔0-3700米。 該種有清熱、涼血、解毒、利尿。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倒經,咳嗽氣喘,淋病。兼有止痛消腫的功能。 其體內可積累金,通過對其組織內金含量的分析,有助于礦藏的勘探。侵入農田不易清除,可成為危害作物生長的草害。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魚腥草 | 魚腥草 (三白草科蕺菜屬植物)魚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草藥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草藥性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須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后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現代藥理實驗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
魚腥草 | 魚腥草 (三白草科蕺菜屬植物)魚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草藥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草藥性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須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后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現代藥理實驗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
桂枝 | 桂枝 (樟目樟科植物)桂枝,別名:柳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主產于廣西、廣東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曬干或陰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
頭發 | 頭發 (生于頭部的毛發)頭發,指生長在頭部的毛發。頭發并不是器官,所以不含神經和血管,但含有細胞。頭發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主要用于保護頭部。細軟蓬松的頭發具有彈性,可以抵擋較輕的碰撞,還可以幫助頭部汗液的蒸發。一般人的頭發約有10萬根左右,在所有毛發中,頭發的長度最長,尤其是女子留長發者。有的可長到90~100cm,甚至150cm,但一般不會超出200cm。 頭發的顏色一般是由基因決定的,常見的有黑色、金黃色、棕色及紅色等。當人類老化時,頭發通常會變成銀白色。由于種族和地區的不同,頭發有烏黑、金黃、紅褐、紅棕、淡黃、灰白,甚至還有綠色和紅色的。還可通過染發將頭發染成多種多樣的顏色。科學研究證明:頭發的顏色同頭發里所含的金屬元素的不同有關。黑發含有等量的銅、鐵和黑色素,當鎳的含量增多時,就會變成灰白色。金黃色頭發含有鈦,紅褐色頭發含有鉬,紅棕色的除含銅、鐵之外,還有鈷,綠色頭發則是含有過多的銅。在非洲一些國家,有些孩子的頭發呈紅色,這是嚴重缺乏蛋白質造成的。 |
頭髮 | 頭發 (生于頭部的毛發)頭發,指生長在頭部的毛發。頭發并不是器官,所以不含神經和血管,但含有細胞。頭發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主要用于保護頭部。細軟蓬松的頭發具有彈性,可以抵擋較輕的碰撞,還可以幫助頭部汗液的蒸發。一般人的頭發約有10萬根左右,在所有毛發中,頭發的長度最長,尤其是女子留長發者。有的可長到90~100cm,甚至150cm,但一般不會超出200cm。 頭發的顏色一般是由基因決定的,常見的有黑色、金黃色、棕色及紅色等。當人類老化時,頭發通常會變成銀白色。由于種族和地區的不同,頭發有烏黑、金黃、紅褐、紅棕、淡黃、灰白,甚至還有綠色和紅色的。還可通過染發將頭發染成多種多樣的顏色。科學研究證明:頭發的顏色同頭發里所含的金屬元素的不同有關。黑發含有等量的銅、鐵和黑色素,當鎳的含量增多時,就會變成灰白色。金黃色頭發含有鈦,紅褐色頭發含有鉬,紅棕色的除含銅、鐵之外,還有鈷,綠色頭發則是含有過多的銅。在非洲一些國家,有些孩子的頭發呈紅色,這是嚴重缺乏蛋白質造成的。 |
獅子 | 獅子 (大型貓科類動物)獅子(學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簡稱獅,中國古稱狻猊。是一種生存在非洲與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是現存平均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于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后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千克,全長可達3.2米。獅子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于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于非洲草原、亞洲印度。在野外獅子活10到14年,圈養下更長壽,一般達二十余年。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獅子 (詞語概念)獅子:猛獸名,其體大雄壯,身毛呈棕黃色,尾端生叢毛。語出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 烏弋國去長安萬五千三百里,出獅子、犀牛。” |
獅子 | 獅子 (大型貓科類動物)獅子(學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簡稱獅,中國古稱狻猊。是一種生存在非洲與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是現存平均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于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后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千克,全長可達3.2米。獅子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于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于非洲草原、亞洲印度。在野外獅子活10到14年,圈養下更長壽,一般達二十余年。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獅子 (詞語概念)獅子:猛獸名,其體大雄壯,身毛呈棕黃色,尾端生叢毛。語出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 烏弋國去長安萬五千三百里,出獅子、犀牛。” |
石雞 | 石雞 石雞(學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類,共有14個亞種,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鶉稍大一些。兩脅具顯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級飛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飛羽之間,或于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第3枚初級飛羽常是最長的。尾圓;尾長約為翅長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狀距,嘴和足紅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樣,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腳珊瑚紅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條寬寬的白紋。圍繞頭側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余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 棲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巖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分布于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國鳥。 |
石雞 | 石雞 石雞(學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類,共有14個亞種,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鶉稍大一些。兩脅具顯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級飛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飛羽之間,或于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第3枚初級飛羽常是最長的。尾圓;尾長約為翅長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狀距,嘴和足紅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樣,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腳珊瑚紅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條寬寬的白紋。圍繞頭側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余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 棲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巖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分布于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國鳥。 |
地龜 | 地龜 地龜(學名Geoemyda spengleri)又名楓葉龜,黑胸葉龜,十二棱龜,金龜;屬半水棲的龜類,體型較小,成體背甲長僅120mm,寬78mm。 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鉤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嵴棱,前后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棱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后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 |
益智 | 益智 (姜科植物)益智(拉丁學名:Alpinia oxyphylla Miq.),別名:益智仁、益智子。姜科,山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3米;莖叢生;根莖短,葉片披針形,總狀花序在花蕾時全部包藏于一帽狀總苞片中,花時整個脫落,花序軸被極短的柔毛;花萼筒狀,花冠白色,外被疏柔毛;唇瓣倒卵形,粉白色而具紅色脈紋,蒴果鮮時球形,干時紡錘形,種子不規則扁圓形,被淡黃色假種皮。果實橢圓形,兩端略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縱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果皮薄而較韌,與種子團緊貼。種子團被隔膜分為3瓣,每瓣有種子6-11粒。種子呈不規則的扁圓形,略有鈍棱,直徑約3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外被淡棕色膜質的假種皮。花果期3~9月。 生長于陰濕林下。分布海南及廣東南部。夏、秋間果實由綠變紅時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 有特異香氣,味辛、微苦。果實供藥用,有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滑瀝的功用。治脾胃(或腎)虛寒所致的泄瀉,腹痛,嘔吐,食欲不振,唾液分泌增多,遺尿,小便頻數等癥。 益智 (漢語詞匯)益智,漢語詞匯,指增益智慧, |
地龜 | 地龜 地龜(學名Geoemyda spengleri)又名楓葉龜,黑胸葉龜,十二棱龜,金龜;屬半水棲的龜類,體型較小,成體背甲長僅120mm,寬78mm。 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鉤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嵴棱,前后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棱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后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 |
茶晶 | 茶晶 茶晶(tea-coloured citrine),大部分六角柱體,外觀呈透明晶體,大小不一,有晶洞、晶簇、晶尖等形狀。具放射性。 茶晶的顏色因受到天然輻射形成,顏色深淺不一,淺棕色、深棕色、黑棕色。 |
榧實 | 榧實 榧實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cm。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深淺不一,一端鈍圓,見橢圓形的種臍,色較深,其兩側各有一個小突起,另端稍尖。外殼質硬脆,破開后內有種仁一枚,卵圓形,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外胚乳棕褐色,內胚乳黃白色。種仁橫切面外側呈波紋環狀。富油性,微有香氣,味微甜。 |
獼猴 | 獼猴 (哺乳綱動物)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體長51-63厘米。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頰囊。軀體粗壯,平均體長約50厘米,它們的前肢與后肢大約同樣長,拇指能與其它四指相對,抓握東西靈活,前額低,有一突起的棱。頭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淡灰黃色。 棲息廣泛,草原、沼澤各類森林。主要棲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溝谷和江河岸邊的密林中或疏林巖山上,群居。成十余只乃至數百只大群。以樹葉、嫩枝、野菜等為食,也吃小鳥、鳥蛋、各種昆蟲,捕食其它小動物。相互之間聯系時會發出各種聲音或手勢,互相之間梳毛也是一項重要社交活動。獼猴適應性強,容易馴養繁殖,生理上與人類較接近,常被用于進行各種醫學試驗。亂捕濫獵是獼猴致危的主要因素。 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國南部的廣大地區。CITES附錄Ⅱ級。 |
月桂樹 | 月桂樹 月桂樹是指桂冠偏紅的、暗棕色的印度東部的一種樹木,有蜿蜒卷曲的紋理、木質強韌。指加利福尼亞月桂樹或月桂屬植物(Umbellularia californica),產于美國的西海岸,木質堅硬、強韌,用于裝飾貼面,一般金棕色和黃綠色,有時有暗紫色大斑點。3.一種源于破布木屬樹(Cordia alliodora)的美洲熱帶木材,也稱作tepesuchil、棕櫚木(palmwood)或bonyon。用于制作細木工家具,色彩和質地致密上類似美國的胡桃木,具有一致的紋理。 |
猞猁 | 猞猁 猞猁(學名:Lynx lynx):屬于貓科,體型似貓而遠大于貓,體粗壯,尾極短,通常頭不及體長的1/4。四肢粗長而矯健。耳尖生有黑色聳立簇毛。兩頰具下垂的長毛。上體淺棕、土黃棕、淺灰褐或麻褐色,或為灰白而間雜淺棕色調;腹面淺白、黃白或沙黃色。尾端呈黑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為喜寒動物,棲息環境極富多樣性,從亞寒帶針葉林、寒溫帶針闊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叢草原及高寒荒漠與半荒漠等各種環境均有其足跡。生活在森林灌叢地帶,密林及山巖上較常見。喜獨居,長于攀爬及游泳,耐饑性強,可在一處靜臥幾日,不畏嚴寒,以鼠類、野兔等為食,也捕食小野豬和小鹿等為食。巢穴多筑在巖縫石洞或樹洞內。每胎2-4仔。廣泛分布于歐洲和亞洲北部。是羅馬尼亞國獸。 |
榧實 | 榧實 榧實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cm。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深淺不一,一端鈍圓,見橢圓形的種臍,色較深,其兩側各有一個小突起,另端稍尖。外殼質硬脆,破開后內有種仁一枚,卵圓形,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外胚乳棕褐色,內胚乳黃白色。種仁橫切面外側呈波紋環狀。富油性,微有香氣,味微甜。 |
獼猴 | 獼猴 (哺乳綱動物)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體長51-63厘米。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頰囊。軀體粗壯,平均體長約50厘米,它們的前肢與后肢大約同樣長,拇指能與其它四指相對,抓握東西靈活,前額低,有一突起的棱。頭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淡灰黃色。 棲息廣泛,草原、沼澤各類森林。主要棲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溝谷和江河岸邊的密林中或疏林巖山上,群居。成十余只乃至數百只大群。以樹葉、嫩枝、野菜等為食,也吃小鳥、鳥蛋、各種昆蟲,捕食其它小動物。相互之間聯系時會發出各種聲音或手勢,互相之間梳毛也是一項重要社交活動。獼猴適應性強,容易馴養繁殖,生理上與人類較接近,常被用于進行各種醫學試驗。亂捕濫獵是獼猴致危的主要因素。 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國南部的廣大地區。CITES附錄Ⅱ級。 |
小貓熊 | 也叫小熊貓。哺乳動物。身體長約二尺,頭部棕色白色相間,背部棕紅色,尾巴長而粗,黃白色相間。生活在亞熱帶高山上,能爬樹,吃野果、野菜和竹葉,也吃小鳥等動物。是一種珍貴的動物。 |
月桂樹 | 月桂樹 月桂樹是指桂冠偏紅的、暗棕色的印度東部的一種樹木,有蜿蜒卷曲的紋理、木質強韌。指加利福尼亞月桂樹或月桂屬植物(Umbellularia californica),產于美國的西海岸,木質堅硬、強韌,用于裝飾貼面,一般金棕色和黃綠色,有時有暗紫色大斑點。3.一種源于破布木屬樹(Cordia alliodora)的美洲熱帶木材,也稱作tepesuchil、棕櫚木(palmwood)或bonyon。用于制作細木工家具,色彩和質地致密上類似美國的胡桃木,具有一致的紋理。 |
小貓熊 | 也叫小熊貓。哺乳動物。身體長約二尺,頭部棕色白色相間,背部棕紅色,尾巴長而粗,黃白色相間。生活在亞熱帶高山上,能爬樹,吃野果、野菜和竹葉,也吃小鳥等動物。是一種珍貴的動物。 |
鹿筋 | 鹿筋 (食品)鹿筋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四肢的筋。功效:補腎陽、壯筋骨。主治:治勞損過度、風濕關節痛、子宮寒冷、陽痿、遺精。鑒定:干燥的鹿筋,細長條狀,金黃或棕黃色,有光澤而透明。長45~65厘米左右,粗約1.5~2厘米。上端帶肉質,下部有半圓形黑色蹄甲之個,亦有帶4個小塊蹄骨者;蹄甲處略帶皮,有棕色或淡棕色短毛。質堅韌,氣微腥。以身干、條長、粗大、金黃色有光澤者為佳。 |
人種 | 人種 人種是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征的人類群體。人種也稱種族,在生物學上,人類各種族都同屬于一個物種,即智人。不同的種族相當于在一個物種下的若干變種,他們都起源于一共同祖先。不同的人種雖然在膚色、眼色、發色、發型、頭型、身高等特征上有所區別,但這些特征差異是由于人類在一定地域內長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又經長期隔離所形成的。 人種(race),亦稱種族, 是具有形態上和生理上的特點和語言習俗等歷史文化因素組成的有區域性特點的群體。 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征,生物學家以本質主義方式(即以體質特征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又稱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或歐亞人種)、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尼格羅人種(又稱黑色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又稱大洋洲人種或棕色人種),俗稱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自1775年德國生理和解剖學家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教授(1752~1840)提出“人種”生物概念以來的200余年間,由于1785年出版的康德著《什么是人種》的哲學化以及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瀾,“人種”及其“人種分類”等概念廣為世人接受【摘自黃現璠遺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六》,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總第156期)】 目前,人種分類,尤其是以單一性狀(如膚色)進行的人種分類,因為其不合理性和科學上的無效性,已經被絕大部分科學家所拋棄。 |
人種 | 人種 人種是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征的人類群體。人種也稱種族,在生物學上,人類各種族都同屬于一個物種,即智人。不同的種族相當于在一個物種下的若干變種,他們都起源于一共同祖先。不同的人種雖然在膚色、眼色、發色、發型、頭型、身高等特征上有所區別,但這些特征差異是由于人類在一定地域內長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又經長期隔離所形成的。 人種(race),亦稱種族, 是具有形態上和生理上的特點和語言習俗等歷史文化因素組成的有區域性特點的群體。 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征,生物學家以本質主義方式(即以體質特征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又稱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或歐亞人種)、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尼格羅人種(又稱黑色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又稱大洋洲人種或棕色人種),俗稱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自1775年德國生理和解剖學家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教授(1752~1840)提出“人種”生物概念以來的200余年間,由于1785年出版的康德著《什么是人種》的哲學化以及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瀾,“人種”及其“人種分類”等概念廣為世人接受【摘自黃現璠遺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六》,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總第156期)】 目前,人種分類,尤其是以單一性狀(如膚色)進行的人種分類,因為其不合理性和科學上的無效性,已經被絕大部分科學家所拋棄。 |
沙棗 | 沙棗 (植物)沙棗,別名:七里香、香柳、刺柳、桂香柳、銀柳、銀柳胡頹子、牙格達、紅豆、則給毛道、給結格代,拉丁文名:(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 ) 胡頹子科、胡頹子屬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5-10米,無刺或具刺,刺長30-40毫米,棕紅色,發亮;幼枝密被銀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紅棕色,光亮。葉薄紙質,矩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頂端鈍尖或鈍形,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圓形鱗片,成熟后部分脫落,帶綠色,下面灰白色,密被白色鱗片,有光澤,側脈不甚明顯;葉柄纖細,銀白色,果實橢圓形,粉紅色,密被銀白色鱗片;果肉乳白色,粉質;果梗短,粗壯,花期5-6月,果期9月。 圖片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