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黃河的詞語
形容黃河的詞語:洶涌、波濤、渾濁、奔騰、澎湃、磅礴、滾滾、壯觀、浩蕩、兇猛、咆哮、喧囂、悠久、雄渾、豁達、宏偉、恢弘、壯麗、浪漫、神秘
形容黃河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黃河 |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
黃河清 | 黃河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教授)黃河清,筆名河清。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教授。1958年生于浙江臨安。 |
跳在黃河洗不清 | 跳在黃河洗不清【解釋】比喻很難擺脫干系,避免嫌疑。【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鳳的身分了!”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不到黃河心不死【解釋】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嘗不明白呢?~罷哩! ◎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近義詞】矢志不移、不到烏江不盡頭【語法】復句式;作分句;表示不達目的不罷休 |
長東黃河大橋 | 長東黃河大橋 長東黃河大橋是中國目前最長的橋梁。位于河南長垣與山東東明間的新(鄉)菏(澤)線上,有一橋與二橋并列。一橋于1985年建成,是一座單線鐵路鋼桁梁橋,由西引橋、正橋、東引橋三大橋段組成,全長10282.75m,在1999年新建二橋,為新菏線增建二線的重點工程。二橋與一橋孔跨對齊,兩引橋長2028.74m,東引橋長370.64m,皆為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正橋由西邊孔、主孔及東邊孔三大區段組成,西邊孔為123X32.0m加100X40.0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長8093.31m;主孔由9X96.0m簡支鋼桁梁加3X108.0m及4X108.0m連續鋼桁梁各一聯組成,長1633.97m;東邊孔為19X32.0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長621.84m。正橋全長10349.12m,全橋長12748.50m。二橋主孔鋼梁桁式為無豎桿三角形桁架,桁高12m,主桁中距5.75m,節間長度12m。主桁弦桿為箱形截面,弦桿與節點部分焊成整體,斜桿為H形截面,插人節點內栓接。整體節點部分采用中國自行研制的14錳鈮橋鋼制成,其節點構造細節在孫口黃河大橋基礎上更有新的改進,進一步提高了鋼橋制造工藝水平。 |
不見黃河心不死 | 不見黃河心不死 不見黃河心不死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
不見黃河心不死 | 不見黃河心不死 不見黃河心不死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
華北平原 |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于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臺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 |
黃河 |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
華北平原 |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于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臺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 |
地上河 | 地上河 地上河是一個概念,而不特指某條河流,當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該段河流流經地區的兩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稱懸河。由于水往低處流、水流方向全靠兩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約束。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黃河下游。由于攜帶了來自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黃河干流進入比降平緩的下游平原地區后,徑流動能不足以輸送攜帶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斷淤積抬高,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以上,成為地上河的代表。 除了黃河下游以外,長江干流荊江段由于比降平緩彎道細數大,江床淤積海拔高于兩岸地面,成為地上河。此外,淮河尾閭、洪澤湖、廢黃河有水河段、里運河與洪澤湖排水的淮沭新河、淮河入江水道上段,由于金代到清代歷時660年的黃河奪淮與明清年間的人工筑壩高家堰等工程,也淤積為地上河。東北地區的遼河上游西遼河下段、松花江南源西流松花江一級支流沐石河中下游,亦是地上河。 國內外的地上河還有眾多,地上河每到汛期,都對防洪任務形成最嚴峻的考驗。 |
河套 | 河套 河套,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曲,故名。“河套”一名始于漢代。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明史》對河套地理范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按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明史紀事本末》云:“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陜西榆林堡(今陜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墻,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
河清 | 河清 (漢語詞匯)河清,典故名,主要義項有:(1).河水變清。多指黃河水清。(2). 黃河水濁,少有清時,古人以“河清”為升平祥瑞的象征。(3).古稱黃河千年一清,因以“河清”比喻時機難遇。(4).極言歷時之久。 |
黃泛區 | 黃泛區 黃泛區,一個苦難的代名詞,一個曾滋生了雜草,又滋生了故園重生夢想的地方。多年來,黃河與河南糾纏不清,河南鄭州花園口與黃泛區連綿一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這個人口大省新歷史的濃縮。 “黃泛區”的歷史發生在中華民族最悲慘的時刻,是中國民族被逼到絕境后,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血肉;這是百萬“黃泛區”人民拿生命換來的;這是千萬“黃泛區”人民拿自己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忍饑挨餓換來的;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記住的民族疤痕;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黃河這個母親河,去拖住敵人的刺刀。 |
淮河 | 淮河 位于中國東部,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并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干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
洮河 | 洮河 洮河藏語稱為碌曲(從龍王宮殿流出的泉水意思),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傾山東麓,于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洮河流域東以鳥鼠山、馬銜山與渭河、祖厲河分水,西以扎尕梁與大夏河為界,北鄰黃河干流,南以西秦嶺迭山與白龍江為界。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 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0.8萬立方米,僅次于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洮河河源高程4260米,河口高程1629米,落差2631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21.7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93.4萬千瓦。每年冬季,洮水流珠是洮河勝景。 |
黃泛區 | 黃泛區 黃泛區,一個苦難的代名詞,一個曾滋生了雜草,又滋生了故園重生夢想的地方。多年來,黃河與河南糾纏不清,河南鄭州花園口與黃泛區連綿一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這個人口大省新歷史的濃縮。 “黃泛區”的歷史發生在中華民族最悲慘的時刻,是中國民族被逼到絕境后,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血肉;這是百萬“黃泛區”人民拿生命換來的;這是千萬“黃泛區”人民拿自己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忍饑挨餓換來的;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記住的民族疤痕;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黃河這個母親河,去拖住敵人的刺刀。 |
河洛 | 河洛 “河”指黃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區的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 河洛地區,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說法。河洛地區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據傳,龍馬負圖出于河,神龜背書出于洛。在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形成了華夏 文明源頭之一的河洛文化。目前鞏義的河洛鎮就是洛瑞的交匯處。關于河洛與中國詳見何尊。 |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 (中國黃河中游地區歷史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 ,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
河東 | 河東 (代指山西西南部)河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堯舜禹時代的都城皆在河東。河東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尚書》載“堯都平陽”,有“唐堯故地”之稱。周朝時晉國的都城也在這一地區。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圖為《尚書》“禹貢九州圖”,《谷梁傳·楊士勛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堯)虞(舜)及夏(禹)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包含今山西省全境,堯都平陽(臨汾),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夏縣)都在山西境內。” |
河不出圖 | 河不出圖【解釋】河:指黃河。黃河當中沒有出現河圖。古代相傳每當圣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時則不是圣明之世。指時當亂世。 |
洧水 | 洧水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縣陽城山,自長葛縣以下故道原經鄢陵﹑扶溝兩縣南至西華縣西入潁水。 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在洧水一帶建立部落,號為有熊氏。當時,此河還無名,黃帝一部下建議在有熊氏的“有”前加三點水取名。黃帝頷首,也就定下了一個“洧”字。 北宋時為豐富蔡河水量以資漕運自長葛縣東南引洧水經鄢陵﹑扶溝兩縣北東匯蔡河。元時因蔡河為黃河所奪而改入賈魯河。明時又名雙洎河。 |
河套平原 | 河套平原 (中國西北部平原)河套平原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在幾字形的黃河灣。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為寧夏與內蒙古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河套是指黃河“幾”字彎和其周邊流域。河套平原一般分為寧夏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于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并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后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南部包括庫布齊沙漠,一部分在鄂爾多斯高原。 |
河東 | 河東 (代指山西西南部)河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堯舜禹時代的都城皆在河東。河東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尚書》載“堯都平陽”,有“唐堯故地”之稱。周朝時晉國的都城也在這一地區。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圖為《尚書》“禹貢九州圖”,《谷梁傳·楊士勛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堯)虞(舜)及夏(禹)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包含今山西省全境,堯都平陽(臨汾),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夏縣)都在山西境內。” |
北河 | 北河 (地名)清以前黃河自今內蒙古磴口縣以下分為南北二支北支約當今烏加河時為黃河正流對南支而言稱北河。 地名,距離北京向南97公里處,隸屬河北保定定興縣北河鄉。107國道,京廣鐵路均貫穿其村。村北有一拒馬河。流經多年,現已斷流。 |
河不出圖 | 【解釋】河:指黃河。黃河當中沒有出現河圖。古代相傳每當圣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時則不是圣明之世。指時當亂世。 |
渭河 | 渭河 (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陜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
汾河 | 汾河 (黃河在山西境內的支流)汾河,古稱“汾”,又稱汾水,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頭傳統認為山西省寧武縣境內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泉,現代考察認為在神池縣太平莊鄉西嶺村。 汾河流經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6市的29縣(區),全長713公里,流域面積39721平方公里,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匯入黃河。 汾河支流眾多,較大的如瀟河、文峪河、澮河等,其中還包括了許多有名的大泉水,如蘭村泉、晉祠泉、洪山泉、郭莊泉、廣勝寺泉、龍子祠泉、古堆泉等。汾河流域建有大型水庫(庫容在1億立方米以上)3座(山西省共8座):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文峪河水庫,其他中小型水庫、灌區、機電泵站更是星羅棋布,所以具有灌溉、發電、工業和城市居民供水的便利條件;除太原之外,還分布有榆次、介休、臨汾、侯馬等城市。 汾河在山西省的政治、歷史、文化、經濟地位舉足重輕。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稱為母親河,對山西省的歷史文化有深遠的影響,有許多地名(汾陽、襄汾等)、產品名(汾酒)來自汾河。 |
黃河清 | 黃河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教授)黃河清,筆名河清。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教授。1958年生于浙江臨安。 |
鄭州 | 鄭州 鄭州,簡稱鄭,古稱商都,是河南省省會、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西依洛陽,北臨黃河與新鄉、焦作相望,南部與許昌、平頂山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 鄭州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017年末,鄭州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30.97平方公里,總人口988.1萬人,全年完成生產總值9130.2億元。 鄭州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擁有亞洲作業量最大的貨車編組站。鄭州航空港區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期貨交易所,鄭州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組成部分。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 |
炎帝 | 炎帝 (中國上古部落首領)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陜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范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后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說炎帝部落后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炎帝 (詞語)炎帝,號神農氏,為神農氏族,始生地在烈山,以姜水為活動中心,天臺山、常羊山、蒙峪溝、九龍泉、清姜河、炎帝陵、炎帝祠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炎帝神農氏從出生、死后安葬的炎帝文化 |
蹙凌水 | 蹙凌水 【詞目】蹙凌水 【結構】并列式合成詞 黃河 水信之一。指農歷十一月、十二月之間 黃河 斷冰復結之水流。《宋史·河渠志一》:“ 黃河 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十一月、十二月,斷冰雜流,乘寒復結,謂之蹙凌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黃河 水信﹞冬曰凌汛;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凌水。” |
砥柱 | 砥柱 (漢語詞語)萬里黃河,從源頭到入海,就以它那洶涌澎湃的氣勢而著稱。在黃河上,有數不盡的險灘和暗礁,五千年來黃河兒女在這兒繁衍生息,對母親河的生性和脾氣了如指掌。中流砥柱,這樽僅有十多米高的一座山形河石,就被華夏子孫們傳頌為英雄石,作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象征。 |
河伯 | 河伯 (古代中國神話中的黃河水神)河伯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黃河水神。原名馮夷。也作“冰夷”。在《抱樸子·釋鬼篇》里說他過河時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為河伯管理河川。據《九歌·河伯》描寫,河伯是位風流瀟灑的花花公子:“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靈何為兮水中。” |
南河 | 南河 (江蘇省響水縣南河鎮)南河鎮,隸屬江蘇省響水縣,自古有“詩鄉”美譽。 南河 (詞語)1.古代稱黃河自今潼關以下由西向東流的一段為南河。 2.星名。屬井宿,共三星。 |
潼關 | 潼關 (地理名詞)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
蹙淩水 | 蹙凌水 【詞目】蹙凌水 【結構】并列式合成詞 黃河 水信之一。指農歷十一月、十二月之間 黃河 斷冰復結之水流。《宋史·河渠志一》:“ 黃河 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十一月、十二月,斷冰雜流,乘寒復結,謂之蹙凌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黃河 水信﹞冬曰凌汛;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凌水。” |
九河 | 九河 禹時黃河的九條支流。近人多認為是古代黃河下游許多支流的總稱,也泛指黃河。 |
潼關 | 潼關 (地理名詞)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
河清海晏 | 河清海晏【解釋】河:黃河;晏:平靜。黃河水清了,大海沒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出處】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示例】誠所謂~,太平之世界也。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回【近義詞】天下太平【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比喻天下太平 |
河南 | 河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河南省,簡稱豫,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鄭州,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界于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連山東、安徽,西鄰陜西,北與河北、山西相接,南臨湖北,河南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千米。 河南省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地勢西高東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構成;地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河南省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下轄17個省轄市,濟源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87個縣,50個市轄區。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988.16億元,第一產業4339.49億元,第二產業21449.99億元,第三產業19198.6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7130元。 |
河橋 | 河橋 河橋是黃河上的古橋名,從河橋可渡黃河,故址有四。 |
黃樓 | 黃樓 (江蘇徐州黃樓)樓閣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現重修位于今黃河南路,慶云橋東,故黃河公園內,坐落于故黃河南岸大堤上。為北宋蘇軾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樓(即彭祖樓、霸王樓、燕子樓、奎樓、黃樓)之一。 |
先河 | 先河 先河是一個漢語詞語。古代以黃河為海的本源,因而帝王先祭河,后祭海。后來稱倡導作用的事物為先河。 |
行河 | 行河 行河(xínɡ hé) 巡行 黃河 河道。 河 , 黃河 。《漢書·平當傳》:“ 當 以經明《禹貢》,使行 河 ,為騎都尉,領 河 堤。” 顏師古 注:“《尚書·禹貢》載 禹 治水次第,山川高下。 當 明此經,故使行 河 也。” |
馮夷 | 馮夷 馮夷,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也作“冰夷”。在《抱樸子·釋鬼篇》里說他過河時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為河伯管理河川。傳說河伯是魚尾人身,頭發是銀白色的,眼睛和鱗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
河橋 | 河橋 河橋是黃河上的古橋名,從河橋可渡黃河,故址有四。 |
馮夷 | 馮夷 馮夷,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也作“冰夷”。在《抱樸子·釋鬼篇》里說他過河時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為河伯管理河川。傳說河伯是魚尾人身,頭發是銀白色的,眼睛和鱗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
孟門 | 孟門 孟門,地名,在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西北23公里處的黃河之濱。北接磧口,南臨軍渡,東靠柳林,西隔黃河與陜西吳堡相望。因洪荒時期,大禹在此鑿開蛟龍壁,疏通黃河上第一個洪水出口,故有“天下黃河第一門”之稱,也因此得名“孟門”。 呂梁 “孟門-磧口”與臨汾“孟門山-壺口”這兩組地形頗為相似,皆在晉陜峽谷,名字也取得相近,且兩處“孟門”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傳說和遺跡,值得研究。 隋設孟門關,唐設定胡郡,兼領定胡縣(治所皆在今孟門鎮),曾更名孟門縣,后復改名定胡縣。元代撤縣,設孟門鎮。明清時期,在此先后設離石巡檢司、孟門巡檢司。建國后,設孟門人民公社、孟門革命委員會,現為孟門鎮人民政府駐地。 |
伏槽水 | 伏槽水 黃河河水暴漲稱“伏槽水”。 伏槽水 黃河 每年農歷十月發生的河水暴漲稱“伏槽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黃河 水信:清明后二十日曰桃汛……冬曰凌汛,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凌水。” |
黃樓 | 黃樓 (江蘇徐州黃樓)樓閣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現重修位于今黃河南路,慶云橋東,故黃河公園內,坐落于故黃河南岸大堤上。為北宋蘇軾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樓(即彭祖樓、霸王樓、燕子樓、奎樓、黃樓)之一。 |
孟門 | 孟門 孟門,地名,在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西北23公里處的黃河之濱。北接磧口,南臨軍渡,東靠柳林,西隔黃河與陜西吳堡相望。因洪荒時期,大禹在此鑿開蛟龍壁,疏通黃河上第一個洪水出口,故有“天下黃河第一門”之稱,也因此得名“孟門”。 呂梁 “孟門-磧口”與臨汾“孟門山-壺口”這兩組地形頗為相似,皆在晉陜峽谷,名字也取得相近,且兩處“孟門”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傳說和遺跡,值得研究。 隋設孟門關,唐設定胡郡,兼領定胡縣(治所皆在今孟門鎮),曾更名孟門縣,后復改名定胡縣。元代撤縣,設孟門鎮。明清時期,在此先后設離石巡檢司、孟門巡檢司。建國后,設孟門人民公社、孟門革命委員會,現為孟門鎮人民政府駐地。 |
大運河 | 大運河 (古代修筑的人工運河)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
開封 | 開封 (河南省地級市、八朝古都)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截至2017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人口454.93萬人。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于此。開封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國家5A、4A級旅游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游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鄭州航空港區主體城市、鄭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翼。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開封 (漢語詞語)開封,kaifeng,漢語詞語,動詞,意思為打開、開啟、拆開封口。 |
宣房 | 宣房 宣房,典故名,典出《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西漢 元光 中, 黃河 決口于 瓠子 ,二十余年不能堵塞, 漢武帝 親臨決口處,發卒數萬人,并命群臣負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宮其上,名為 宣房宮 。借指該處之黃河水。 泛指防河治水。 |
中華 | 中華 (指中國)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后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于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于華胥氏 (位于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
大運河 | 大運河 (古代修筑的人工運河)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
開封 | 開封 (河南省地級市、八朝古都)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截至2017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人口454.93萬人。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于此。開封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國家5A、4A級旅游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游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鄭州航空港區主體城市、鄭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翼。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開封 (漢語詞語)開封,kaifeng,漢語詞語,動詞,意思為打開、開啟、拆開封口。 |
豆華水 | 豆華水 拼音:dòu huá shuǐ 注音: 條目:豆華水(豆華水) 引證解釋:指 黃河 七月的水汛。《宋史·河渠志一》:“說者以 黃河 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亦作“ 豆花水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黃河 水信……秋汛始立秋,訖霜降;七月豆花水。” |
河華 | 河華 黃河 與 華山 的并稱 解釋 黃河與 華山 的并稱。《史記·貨殖列傳》:“ 關中 自 汧 雍 以東至 河 華 ,膏壤沃野千里。” 唐 高適 《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詩:“ 河華屯妖氣, 伊 瀍 有戰聲。” 清 顧炎武 《晉王府》詩:“國分河華北,星主實沉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