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的讀音 河套的意思
河套 河套,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曲,故名。“河套”一名始于漢代。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明史》對河套地理范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按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明史紀事本末》云:“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陜西榆林堡(今陜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墻,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 河
- 套
“河套”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é tào]
- 漢字注音:
- ㄏㄜˊ ㄊㄠ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河套”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河套 hétào
(1) [the bend of a river]∶圍成大半個圈的河道,也指這樣的河道圍著的地方
(2) [the Great Bend of the Huanghe River]∶指黃河從寧夏橫城到陜西府谷的一段。過去也指黃河的這一段圍著的地區;現在則指黃河的這一段和賀蘭山、狼山、大青山之間的地區
辭典解釋
河套 hé tào ㄏㄜˊ ㄊㄠˋ 河道彎曲,形如口袋的地方。
地名。指賀蘭山以東,狼山、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的地區。因此段黃河自西而北至 東,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大彎曲,故稱為「河套」。套內川渠交錯,宜耕宜牧。
英語 the Great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in Inner Mongolia, river bend
法語 coude de rivière
網絡解釋
河套
河套,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曲,故名。“河套”一名始于漢代。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明史》對河套地理范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按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明史紀事本末》云:“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陜西榆林堡(今陜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墻,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河套”的單字解釋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內河。運河。護城河。一條河。2.指銀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黃河:河西。河套。4.姓。
【套】:1.罩在外面的東西:褥套。手套。外套。2.加罩:套褲。套袖。3.重疊的:套版。套耕。套種(zhòng)。4.裝在衣物里的棉絮:被套。5.同類事物合成的一組:一套制服。套路。套數。套曲。配套。6.模擬,照做:套用。套語。生搬硬套。7.用繩子等做成的環:牲口套。圈套(喻陷害人的布置)。8.栓系:套車。9.用謊騙取:套取。套購。套匯。10.河流或山勢彎曲之處(大多用于地名):河套。連環套。
“河套”的相關詞語
“河套”造句
古老的黃河彎彎曲曲,富饒的河套偎依在母親黃河那寬闊溫暖的懷抱里,這里孕育了燦爛的河套文化,這里養育了世世代代質樸勤勞的河套人。
河套平原不但有聞名中外的河套酒,還是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位于中國干旱地區的河套平原,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我國農業生產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總的來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河套水利整體呈現廢弛狀態,在水利機構方面的表現就是組織不斷發生變革。
河套酒文化是隨著河套古文明的發展而流傳下來的.
落馬洲河套區將在2009年年中展開環境影響評估,預計可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關建造工程初步預計于2015年展開。
烏梁素海是以河套灌區的農田排水為主要補給的淡水湖泊.
通過在河套灌區各旗縣的區域試驗,為在北方內陸鹽漬化地區大面積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
河套地區是漢文化與蒙文化的結合部.
內蒙古河套平原是中國哈密瓜主要產區之一,河套蜜瓜個色澤正宗,香甜味美,倍受海內外客商的喜愛。
* 河套的讀音是:hé tào,河套的意思:河套 河套,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曲,故名。“河套”一名始于漢代。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明史》對河套地理范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按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明史紀事本末》云:“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陜西榆林堡(今陜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墻,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基本解釋
河套 hétào
(1) [the bend of a river]∶圍成大半個圈的河道,也指這樣的河道圍著的地方
(2) [the Great Bend of the Huanghe River]∶指黃河從寧夏橫城到陜西府谷的一段。過去也指黃河的這一段圍著的地區;現在則指黃河的這一段和賀蘭山、狼山、大青山之間的地區
辭典解釋
河套 hé tào ㄏㄜˊ ㄊㄠˋ河道彎曲,形如口袋的地方。
地名。指賀蘭山以東,狼山、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的地區。因此段黃河自西而北至 東,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大彎曲,故稱為「河套」。套內川渠交錯,宜耕宜牧。
英語 the Great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in Inner Mongolia, river bend
法語 coude de rivière
河套
河套,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曲,故名。“河套”一名始于漢代。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明史》對河套地理范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按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明史紀事本末》云:“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陜西榆林堡(今陜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墻,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內河。運河。護城河。一條河。2.指銀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黃河:河西。河套。4.姓。
【套】:1.罩在外面的東西:褥套。手套。外套。2.加罩:套褲。套袖。3.重疊的:套版。套耕。套種(zhòng)。4.裝在衣物里的棉絮:被套。5.同類事物合成的一組:一套制服。套路。套數。套曲。配套。6.模擬,照做:套用。套語。生搬硬套。7.用繩子等做成的環:牲口套。圈套(喻陷害人的布置)。8.栓系:套車。9.用謊騙取:套取。套購。套匯。10.河流或山勢彎曲之處(大多用于地名):河套。連環套。
古老的黃河彎彎曲曲,富饒的河套偎依在母親黃河那寬闊溫暖的懷抱里,這里孕育了燦爛的河套文化,這里養育了世世代代質樸勤勞的河套人。
河套平原不但有聞名中外的河套酒,還是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位于中國干旱地區的河套平原,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我國農業生產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總的來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河套水利整體呈現廢弛狀態,在水利機構方面的表現就是組織不斷發生變革。
河套酒文化是隨著河套古文明的發展而流傳下來的.
落馬洲河套區將在2009年年中展開環境影響評估,預計可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關建造工程初步預計于2015年展開。
烏梁素海是以河套灌區的農田排水為主要補給的淡水湖泊.
通過在河套灌區各旗縣的區域試驗,為在北方內陸鹽漬化地區大面積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
河套地區是漢文化與蒙文化的結合部.
內蒙古河套平原是中國哈密瓜主要產區之一,河套蜜瓜個色澤正宗,香甜味美,倍受海內外客商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