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四字詞語
水滸傳的四字詞語:1. 招兵買馬;2. 義薄云天;3. 草木皆兵;4. 一身是膽;5. 披堅執銳;6. 打家劫舍;7. 神機妙算;8. 挺身而出;9. 神龍見首不見尾;10. 獨具匠心;11. 借刀殺人;12. 狼狽為奸;13. 以眾人之力攻其一點;14. 畫地為牢;15. 逼上梁山;16. 情非得已;17. 一絲不掛;18. 風雨飄搖;19. 不堪一擊;20. 一鼓作氣
水滸傳的四字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山遙水遠 | 山遙水遠【解釋】指道路遙遠。【出處】宋·楊無咎《玉抱肚》詞:“見也渾閑,堪嗟處、山遙水遠,音書也無個。” 元·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生]娘子,莫不是慮著山遙水遠么?[旦]奴不慮山遙水遠。”【示例】久聞將軍大名,爭耐~,無由拜見威顏。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
山遙水遠 | 【解釋】指道路遙遠。【出處】宋·楊無咎《玉抱肚》詞:“見也渾閑,堪嗟處、山遙水遠,音書也無個。” 元·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生]娘子,莫不是慮著山遙水遠么?[旦]奴不慮山遙水遠。”【示例】久聞將軍大名,爭耐~,無由拜見威顏。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
李逵 | 李逵 (古典小說《水滸傳》人物)李逵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雜劇“水滸戲”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生得粗壯黝黑,綽號“黑旋風”。沂州沂水縣(今屬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百丈村人氏。因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得到赦免,被戴宗留在江州當牢子。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場,李逵與眾人大鬧江州,欲背著老母上梁山,后因老母被虎吃,李逵怒殺一窩四虎。李逵慣使一雙板斧,梁山排座次時,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軍頭領。 梁山受招安后,隨軍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戰事結束后被封為鎮江潤州都統制。因宋江飲高俅等奸臣送來的毒酒中毒后,擔心李逵再次起兵造反復仇,便讓李逵也飲下毒酒,李逵隨后身亡。 李逵是《水滸傳》成書之前便已在文學作品中多次以主角身份出現的人物,但《水滸傳》對其進行了很明顯的加工塑造,使他成為一個心粗膽大、率直忠誠,同時又魯莽好戰的性格鮮明的角色。 |
武松 | 武松 (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在《金瓶梅》中也有登場,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血濺鴛鴦樓后,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頭陀打扮,江湖人稱“行者武松”。武松曾經在景陽岡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額虎,因此,“武松打虎”的事跡在后世廣為流傳。曾與魯智深、楊志等人聚義青州二龍山,三山聚義時歸順梁山,坐第十四把交椅,為十大步軍頭領之一,后受朝廷招安隨宋江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最終在征方臘過程中被飛刀所傷,痛失左臂,被封為清忠祖師,最后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壽至八十。 |
一回 | 一回 【詞語】:一回 【注音】:yī huí 【釋義】:1.一次;一度。 2.一會兒。 3.章回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每一章稱為一回。說書的一個段落也叫一回。 1. 一次;一度。 唐賀知章《逸句》:“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顛。” 唐孟郊《怨別》詩:“一別一回老,志士白發早。” 《紅樓夢》第五四回:“﹝炮仗﹞放罷,然后又命小戲子打了一回蓮花落。” 2. 一會兒。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方才叫住 郭立 ,相問了一回。” 《水滸傳》第一〇二回:“今晚才到家,一回兒又做甚么來?” 《海上花列傳》第一回:“一回說要看戲,一回說要吃酒。” 丁西林 《一只馬蜂》:“她一回兒要到外邊買些水果,一回兒想叫家里送點雞湯。” 3. 章回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每一章稱為一回。說書的一個段落也叫一回。 |
以定 | 以定 yǐ dìng 以定 猶言一定,必定。《水滸傳》第十四回:“我看那廝不是良善君子,以定是醉了,就便睡著。”《水滸傳》第二一回:“我猜著你倆箇多時不見,以定要早睡,收拾了罷休。”《水滸傳》第二九回:“﹝ 武松 ﹞心中自忖道:‘這箇大漢,以定是 蔣門神 了。’”按以上三例之“以定”,一本均作“一定”。 |
六才子書 | 六才子書 清金圣嘆 以《莊子》、《離騷》、《史記》、 《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并加評訂。 |
六才子書 | 六才子書 清金圣嘆 以《莊子》、《離騷》、《史記》、 《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并加評訂。 |
蕩寇志 | 蕩寇志 (清代俞萬春所著小說)《蕩寇志》是中國清代長篇小說名,作者俞萬春(1794—1849),此書草創于道光六年(1826),寫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22年。本書中,作者仇視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的思想與金圣嘆一致,所以他緊接金圣嘆“腰斬”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書為《蕩寇志》,此書的初刻本卻又署書名為《結水滸傳》。 |
金圣嘆 | 金圣嘆 金圣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說原姓張。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自稱泐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金圣嘆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 他乩降才女葉小鸞,寫下動人篇章,成為江南士人佳話,亦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金圣嘆提高通俗文學的地位,提出“六才子書”之說,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并駕齊驅,受推崇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硬漢 | 硬漢 《硬漢》由導演王晶監制,導演丁晟執導,由劉燁、孫紅雷、黃秋生、尤勇等人聯手主演的影片。講述一個退伍海軍“老三”的故事。 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式硬漢,塑造了平凡人中的英雄故事。故事的人物是一個凡人中的超人,與傳統電影英雄故事不同。 硬漢 (漢語詞語)1. 堅強不屈的男子。 宋 張镃 《奉祠云臺題陳希夷畫像》詩:“世間大事硬漢了,物有所重有所輕。”《水滸傳》第九五回:“我從來不曾見恁般的硬漢,且留著他每,卻再理會。”《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盧信侯 已聽見這事,道:‘我是硬漢,難道肯走了帶累先生?我明日自投監去!’”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六:“她知道 祥子 是個--雖然很老實--硬漢。硬漢的話是向不說著玩的。” 2. 強橫霸道的人;狠惡的人。 《水滸傳》第二九回:“憑著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我平生慣打無禮硬漢……并非圖這幾兩銀子。” |
施子安 | 施子安 施子安 [近現代](公元一二九0年至一三六五年左右)字不詳,號耐庵居士,淮安人,遷居東臺。約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約卒于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年七十五歲。曾宮于錢塘,不得志,去。張土誠起兵,徵之,不起,閉戶著書。及士誠敗,子安巳去世。其他事跡不詳。子安著有《水滸傳》(明刊本名《忠義水滸傳》回目多寡各不同,有一百回的,有一百十五回的,有一百二十回的,清金喟刪為七十回)及《志余》、《三國志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上三書,今本均題羅貫中作)等,(據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并傳于世。 |
宋江 | 宋江 (《水滸傳》中水泊梁山農民起義軍領袖)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 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在一百零八將中穩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因私放晁蓋等人,被小妾閻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殺了閻婆惜后連夜逃走,期間結交諸多英雄好漢,輾轉周折上了梁山。并曾帶兵征討祝家莊和高唐州。晁蓋死后繼任梁山第三任寨主,主張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連出征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被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設計用毒酒害死。 |
出豁 | 出豁 出豁 chū huō 脫身;解脫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不想卻有一個做不是的,日間賭輸了錢,沒處出豁,夜間出來掏摸些東西。”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人急了,正好沒出豁,卻見明晃晃一把劈柴斧頭,正在手邊。 《水滸傳》亦知是屈陷武松,卻把這文案都改得輕了,盡出豁了武松,只待限滿決斷 《水滸傳》第三八回:“ 小張乙 道:‘ 李大哥 ,你閑常最賭的直。今日如何恁么沒出豁?’”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世上偏有等不爭氣沒出豁的男子,越是遇見這等賢內助,他越不安本分。”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 狄氏 ﹞只為歡喜這珠子,又湊不出錢,便落在別人機彀中,把一個冰清玉潔的,弄得沒出豁起來。 |
硬漢 | 硬漢 《硬漢》由導演王晶監制,導演丁晟執導,由劉燁、孫紅雷、黃秋生、尤勇等人聯手主演的影片。講述一個退伍海軍“老三”的故事。 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式硬漢,塑造了平凡人中的英雄故事。故事的人物是一個凡人中的超人,與傳統電影英雄故事不同。 硬漢 (漢語詞語)1. 堅強不屈的男子。 宋 張镃 《奉祠云臺題陳希夷畫像》詩:“世間大事硬漢了,物有所重有所輕。”《水滸傳》第九五回:“我從來不曾見恁般的硬漢,且留著他每,卻再理會。”《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盧信侯 已聽見這事,道:‘我是硬漢,難道肯走了帶累先生?我明日自投監去!’”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六:“她知道 祥子 是個--雖然很老實--硬漢。硬漢的話是向不說著玩的。” 2. 強橫霸道的人;狠惡的人。 《水滸傳》第二九回:“憑著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我平生慣打無禮硬漢……并非圖這幾兩銀子。” |
金聖歎 | 金圣嘆 金圣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說原姓張。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自稱泐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金圣嘆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 他乩降才女葉小鸞,寫下動人篇章,成為江南士人佳話,亦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金圣嘆提高通俗文學的地位,提出“六才子書”之說,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并駕齊驅,受推崇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比捕 | 比捕 bǐ bǔ 比捕 謂限期捉拿在逃人犯,違期受責罰。《水滸傳》第二二回:“知縣喝道:‘他父親已自三年前告了他忤逆在官,出了他籍,見有執憑公文存照,如何拿得父親兄弟來比捕?’”《水滸傳》第四二回:“著落 鄆城縣 追捉家屬,比捕正犯。”《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你打刼許多東西,在家好快活,卻帶累我們,不時比捕。” 明 《殺狗記·喬人算帳》:“奉上司比捕,沒處捕獲。” |
禪杖 | 禪杖 佛門中的禪杖絕不是如《水滸傳》影視作品中所描寫的那種方便鏟式的兵器,而在禪門之中,是坐禪時用以警睡之具。 在《水滸傳》等古典文學作品中,禪杖并非月牙鏟,人們由于受影視作品的誤導,認為禪杖是一種兵器,為鏟的一種,佛教僧人多持之。 作為兵器的月牙鏟的主要使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撥、劈、沖、搖等。 |
點撥 | 點撥 點撥,指進行指點或啟發。語出《水滸傳》第二回:“ 史進 每日求 王教頭 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 |
攪惱 | 攪惱 jiǎo nǎo 攪惱(攪惱) 打擾;騷擾。《水滸傳》第二四回:“他便央你做得件把衣裳,你便自歸來吃些點心,不值得攪惱他。”《水滸傳》第五七回:“山上有一伙強人……聚集著五七百小嘍羅,打家劫舍,時常攪惱村坊。” |
梁山泊 | 梁山泊 梁山泊,文獻中也作梁山濼,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梁山泊原址已經干涸,梁山縣馬營鎮的“水泊遺址”(濕地)為原梁山泊的唯一遺存水域。 |
料袋 | 料袋 liào dài 料袋 出門人隨身攜帶的用以裝干糧、錢物的袋子。《水滸傳》第五七回:“ 呼延灼 把腰里料袋解下來,取出些金帶倒換的碎銀兩,把與酒保。”《水滸傳》第七三回:“便叫煮下乾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 |
腦揪 | 腦揪 nǎo jiū ㄣㄠˇ ㄐㄧㄨ 腦揪(腦揪) 揪住后腦勺的頭發或頭巾的后部。《水滸傳》第二六回:“那婦人見勢頭不好,卻待要叫,被 武松 腦揪倒來,兩只腳踏住他兩只肐膊。”《水滸傳》第四八回:“ 李逵 便插口道:‘好意送禮與他,那廝不肯出來迎接哥哥,我自引三百人去打開鳥莊,腦揪這廝出來拜見哥哥。’” |
七十二地煞 | 七十二地煞 七十二地煞是指道教稱北斗叢星中有七十二個地煞星。 《水滸傳》中,因以附會梁山泊中的七十二個頭領,此情節在開頭首引有介紹。而這個詞以為天地陰陽五行之成數。亦用以表示數量多。 星相家又所稱主兇殺之星。 |
惹口面 | 惹口面 出處 《水滸傳》第五一回:“你二位便可請回,休在此間惹口面不好!”《水滸傳》第五二回:“ 晁蓋 道:‘這個黑廝又做出來了!但到處便惹口面。’” |
入肩 | 入肩 為謀劃某事而側身其中 《水滸傳》第八一回:“如今小弟多把些金珠去那里入肩,枕頭上關節最快。小弟可長可短,見機而作。”《水滸傳》第八一回:“當初俺哥哥來 東京 求見娘子,教小人詐作 張閑 ,來宅上入肩。” |
紙標兒 | 紙標兒 zhǐ biāo ér ㄓㄧˇ ㄅㄧㄠ ㄦˊ 紙標兒(紙標兒) 亦作“ 紙招兒 ”。紙招牌。一種招攬顧客的紙頭標識。《水滸傳》第三回:“地上攤著十數個膏藥,一盤子盛著,插把紙標兒在上面,卻原來是江湖上使槍棒賣藥的。”《水滸傳》第六一回:“﹝ 李逵﹞挑著個紙招兒,上寫著‘講命談天,卦金一兩’ |
差撥 | 差撥 差撥 (1).派遣;調派。 宋 范仲淹 《奏乞揀選往邊上屯駐兵士》:“臣竊見去年以來,自京差撥禁軍,往 陜西 邊上屯戍。” 元 無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等你過門之日,俺這里暗暗的差撥名將,假稱護送,乘勢奪了城門。” (2). 宋 代牢城內看管囚犯的差役。《水滸傳》第二八回:“你新到這里,包裹里若有人情的書信,并使用的銀兩,取在手頭,少刻差撥到來,便可送與他。” |
紙標兒 | 紙標兒 zhǐ biāo ér ㄓㄧˇ ㄅㄧㄠ ㄦˊ 紙標兒(紙標兒) 亦作“ 紙招兒 ”。紙招牌。一種招攬顧客的紙頭標識。《水滸傳》第三回:“地上攤著十數個膏藥,一盤子盛著,插把紙標兒在上面,卻原來是江湖上使槍棒賣藥的。”《水滸傳》第六一回:“﹝ 李逵﹞挑著個紙招兒,上寫著‘講命談天,卦金一兩’ |
迭頭 | 迭頭 dié tóu 迭頭(迭頭) 形容連續不斷。《水滸傳》第五七回:“ 呼延灼 慌忙回馬下山來,只見官軍迭頭吶喊。”《水滸傳》第七四回:“則見廟里的看官如攪海翻江相似,迭頭價喝彩。” |
作杯 | 作杯 作杯 謂擺酒請客。《水滸傳》第二四回:“卻纔又有一個作杯,我不奈煩,一直走到家來。”《水滸傳》第三七回:“差撥哥哥休罪,不及陪侍,改日再得作杯。” |
作盃 | 作杯 作杯 謂擺酒請客。《水滸傳》第二四回:“卻才又有一個作杯,我不奈煩,一直走到家來。”《水滸傳》第三七回:“差撥哥哥休罪,不及陪侍,改日再得作杯。” |
刮剌剌 | 刮剌剌 刮剌剌 亦作“ 刮喇喇 ”。亦作“ 刮辣辣 ”。象聲詞。《水滸傳》第一回:“石板底下,卻是一個萬丈深淺地穴,只見穴內刮剌剌一聲響亮。”《水滸傳》第九六回:“只聽得刮剌剌的響,卻似青天里打個霹靂,把那五條龍撲打得鱗散甲飄。”《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 蘭公 將所化寳劍望空擲起,那劍刮喇喇,就似翻身樣子一般,飛入火焰之中。”《評彈創作選集·祝賀》:“等你下次注意,我名氣已經刮辣辣響了。” |
腦揪 | 腦揪 nǎo jiū ㄣㄠˇ ㄐㄧㄨ 腦揪(腦揪) 揪住后腦勺的頭發或頭巾的后部。《水滸傳》第二六回:“那婦人見勢頭不好,卻待要叫,被 武松 腦揪倒來,兩只腳踏住他兩只肐膊。”《水滸傳》第四八回:“ 李逵 便插口道:‘好意送禮與他,那廝不肯出來迎接哥哥,我自引三百人去打開鳥莊,腦揪這廝出來拜見哥哥。’” |
武大郎 | 武大郎 (古典小說人物)武大郎,《水滸傳》虛構人物、并無人物原型、武家排行老大、喚作武大郎、河北清河縣人。從小父母雙亡,含辛茹苦將兄弟武松撫養成人。以賣炊餅為業,娶妻潘氏金蓮。是施耐庵根據元朝無名氏的《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元朝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以上這兩部文學作品都被認為是《水滸傳》的雛形或藍本)中描寫的行者武松和武松打虎的故事進行衍生編撰出的新人物(據《浙江通志》記載,武松是個常在涌金門一帶賣藝的流浪漢,并無哥哥)。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的陽谷縣縣令武植,并不可能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病死的施耐庵所寫的武大郎的原型。 |
差撥 | 差撥 差撥 (1).派遣;調派。 宋 范仲淹 《奏乞揀選往邊上屯駐兵士》:“臣竊見去年以來,自京差撥禁軍,往 陜西 邊上屯戍。” 元 無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等你過門之日,俺這里暗暗的差撥名將,假稱護送,乘勢奪了城門。” (2). 宋 代牢城內看管囚犯的差役。《水滸傳》第二八回:“你新到這里,包裹里若有人情的書信,并使用的銀兩,取在手頭,少刻差撥到來,便可送與他。” |
禪杖 | 禪杖 佛門中的禪杖絕不是如《水滸傳》影視作品中所描寫的那種方便鏟式的兵器,而在禪門之中,是坐禪時用以警睡之具。 在《水滸傳》等古典文學作品中,禪杖并非月牙鏟,人們由于受影視作品的誤導,認為禪杖是一種兵器,為鏟的一種,佛教僧人多持之。 作為兵器的月牙鏟的主要使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撥、劈、沖、搖等。 |
攪惱 | 攪惱 jiǎo nǎo 攪惱(攪惱) 打擾;騷擾。《水滸傳》第二四回:“他便央你做得件把衣裳,你便自歸來吃些點心,不值得攪惱他。”《水滸傳》第五七回:“山上有一伙強人……聚集著五七百小嘍羅,打家劫舍,時常攪惱村坊。” |
點撥 | 點撥 點撥,指進行指點或啟發。語出《水滸傳》第二回:“ 史進 每日求 王教頭 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 |
迭頭 | 迭頭 dié tóu 迭頭(迭頭) 形容連續不斷。《水滸傳》第五七回:“ 呼延灼 慌忙回馬下山來,只見官軍迭頭吶喊。”《水滸傳》第七四回:“則見廟里的看官如攪海翻江相似,迭頭價喝彩。” |
拔步 | 拔步 拔步拼音是bá bù,出處是《水滸傳》 |
草標兒 | 草標兒 草標兒 舊時物件出賣時插于其上的草稈 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兒,上市去賣。——《水滸傳》 |
打挾 | 打挾 打挾是漢語詞匯,讀音dǎjiāㄉㄚˇㄐㄧㄚ,出自《水滸傳》。 |
柳眉踢豎 | 柳眉踢豎【解釋】形容女子發怒時聳眉之狀。踢豎,橫豎。【出處】《水滸傳》第二一回:“只見那婆惜柳眉踢豎,星眼圓睜,說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還你!’” |
蒙汗藥 | 蒙汗藥 蒙汗藥,多見于古典白話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蒙汗藥為粉末狀,多下在酒里,故成懸浮液,酒色顯得渾黃。蒙汗藥與酒配伍,真可謂“珠聯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藥力見效快,真是出門便倒,倒頭便睡。在《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里,梁山好漢晁蓋等人為智取生辰綱,用蒙汗藥下到酒里,把軍漢麻翻在地,然后大搖大擺地推車劫去財物。 |
拳腳 | 拳腳 拳腳,指拳打腳踢之術;武術。見《水滸傳》第二三回:“﹝ 武松 ﹞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腳,細說了一遍。” |
徇私作弊 | 徇私作弊【解釋】為了私情而弄虛作假。【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三回:“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 |
刮刮雜雜 | 刮刮雜雜 【名稱】刮刮雜雜 【拼音】guā guā zá zá 【解釋】形容火勢旺盛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林沖跳起身來,就壁縫里看時,只見草料場里火起,刮刮雜雜地燒著。” |
碎瓊亂玉 | 碎瓊亂玉【解釋】指雪花。【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回:“[林沖]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 |
界方 | 界方 鎮書紙的文具。一般為木制,也有用玉石、象牙、水晶等為材料的。 宋 周密 《武林舊事·車駕幸學》:“內官進書案聽宣,以經授執經官,進于案上……內官進牙界方。” 宋 杜綰 《云林石譜·菜葉石》:“ 漢州郡 菜葉玉石出深水……土人澆沙水,以鐵刃解之成片,為響版或界方壓尺。”《水滸傳》第五一回:“鑼聲響處,那 白秀英 早上戲臺,參拜四方……拍下一聲界方,念了四句七言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織成》:“生起拜辭,王者贈黃金十斤,又水晶界方一握。” |
蒙汗藥 | 蒙汗藥 蒙汗藥,多見于古典白話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蒙汗藥為粉末狀,多下在酒里,故成懸浮液,酒色顯得渾黃。蒙汗藥與酒配伍,真可謂“珠聯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藥力見效快,真是出門便倒,倒頭便睡。在《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里,梁山好漢晁蓋等人為智取生辰綱,用蒙汗藥下到酒里,把軍漢麻翻在地,然后大搖大擺地推車劫去財物。 |
草標兒 | 草標兒 草標兒 舊時物件出賣時插于其上的草稈 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兒,上市去賣。——《水滸傳》 |
拳腳 | 拳腳 拳腳,指拳打腳踢之術;武術。見《水滸傳》第二三回:“﹝ 武松 ﹞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腳,細說了一遍。” |
打挾 | 打挾 打挾是漢語詞匯,讀音dǎjiāㄉㄚˇㄐㄧㄚ,出自《水滸傳》。 |
碎瓊亂玉 | 【解釋】指雪花。【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回:“[林沖]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 |
柳眉踢豎 | 【解釋】形容女子發怒時聳眉之狀。踢豎,橫豎。【出處】《水滸傳》第二一回:“只見那婆惜柳眉踢豎,星眼圓睜,說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還你!’” |
刮刮雜雜 | 刮刮雜雜 【名稱】刮刮雜雜 【拼音】guā guā zá zá 【解釋】形容火勢旺盛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林沖跳起身來,就壁縫里看時,只見草料場里火起,刮刮雜雜地燒著。” |
開眉展眼 | 開眉展眼【解釋】高興愉快的樣子。【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若是有識我們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夠受用得一日,便死了開眉展眼。” |
莊客 | 莊客 莊客除耕種外,還要服其他勞役,并負保衛田莊的責任,受莊主和莊頭的雙重壓榨。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尸穸》:“ 劉晏 判官 李邈 ,莊在 高陵 ,莊客懸欠租課,積五六年。”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賊者多似莊客,何以御之?”《水滸傳》:“ 趙員外 與 魯提轄 兩乘轎子,抬上山來,一面使莊客前去通報。”《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 褚一官, 慌作一團,同了華忠,并眾莊客,忙忙的迎出去。”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六章:“他的父親被老地主的莊客打殺了。” |
及時雨 | 及時雨 (詞語)(1)及時雨[timely rain]∶指莊稼正需要雨水時下的雨。 幾場及時雨奠定了今年農業豐收的基礎。 (2) 及時雨[people who provide timely help]∶比喻適時的幫助。 在農作物急需有水的時候下的雨。比喻在關鍵時刻能解救危難的人或事。 (3)及時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宋江的綽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