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形于色的反義詞
喜形于色的反義詞有:不露神色,令人發指,喜怒不形于色,聲色不動,如喪考妣,心如鐵石,憂形于色,憂心忡忡,怒形于色,柔腸寸斷,悶悶不樂,喜形于色[xǐ xíng yú sè]的解釋:形:表露;色:臉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出自:《北史 高允傳》:“允喜形于色,語人曰:‘天恩以我篤老,大有所賚,得以贍客矣。’”
喜形于色的反義詞詳解
- 1 不露神色
- 拼音:
- bù lù shén sè
- 解釋:
- 神色:態度,神情。內心活動不在臉色上流露,以防別人覺察
- 出處:
- 老舍《老張的哲學》:“南飛生不露神色,只是兩手微顫,龍樹古坦然的和別的會員說閑話,像沒有看見選舉結果似的。”
- 2 令人發指
- 拼音:
- lìng rén fà zhǐ
- 解釋:
- 令:使得;發指:頭發豎起來。憤怒得使人頭發都豎直起來。也作“令人發豎。”
- 出處:
- 莊周《莊子 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 3 喜怒不形于色
- 拼音:
- xǐ nù bù xìng yú sè
- 解釋:
- 高興和惱怒都不表現在臉色上。指人沉著而有涵養,感情不外露。
- 出處:
- 《三國志 蜀志 先主傳》:“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 4 聲色不動
- 拼音:
- shēng sè bù dòng
- 解釋:
-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動:變動。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非常鎮靜
- 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閑,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
- 5 如喪考妣
- 拼音:
- rú sàng kǎo bǐ
- 解釋:
- 妣:音比;考妣:舊時對父母死后的稱呼;父親死后叫考;母親死后叫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地傷心和著急。
- 出處:
- 《尚書 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 6 心如鐵石
- 拼音:
- xīn rú tiě shí
- 解釋:
- 心像鐵石一樣堅硬。形容不易動感情或冷漠無情。
- 出處:
- 三國 魏 曹操《敕王必領長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
- 7 憂形于色
- 拼音:
- yōu xíng yú sè
- 解釋:
- 形:表現。色:面色表情。憂愁的神色從臉上表現出來。
- 出處:
- 《舊唐書·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禱祈無效,上憂形于色。”
- 8 憂心忡忡
- 拼音:
- yōu xīn chōng chōng
- 解釋:
- 忡忡:憂愁不安的樣子。心事重重;十分憂愁。
- 出處:
- 《詩經 召南 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 9 怒形于色
- 拼音:
- nù xíng yú sè
- 解釋:
- 形:顯露;色:臉色。滿腔憤怒顯于臉上。
- 出處:
- 宋 洪邁《夷堅決》:“夫子賜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舉足蹴其二。”
- 10 柔腸寸斷
- 拼音:
- róu cháng cùn duàn
- 解釋:
- 柔軟的心腸一寸一寸地斷開了。形容女子的憂愁苦悶。
- 出處:
- 清 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
- 11 悶悶不樂
- 拼音:
- mèn mèn bù lè
- 解釋:
- 悶悶:心情不愉快。形容心情煩悶抑郁。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8回:“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
喜形于色的近義詞
“喜形于色”單字解釋
* 喜形于色的反義詞有:不露神色,令人發指,喜怒不形于色,聲色不動,如喪考妣,心如鐵石,憂形于色,憂心忡忡,怒形于色,柔腸寸斷,悶悶不樂,喜形于色[xǐ xíng yú sè]的解釋:形:表露;色:臉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