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巳《鵲踏枝·六曲闌干偎碧樹》閱讀答案
鵲踏枝
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注釋
鈿箏:用金翠寶石裝飾的箏,玉柱:箏上定弦用的玉制碼子。
海燕:傳說燕子來自海上,故稱“海燕”。雙飛,一作“晾飛”。以上兩句是寫有人彈起箏來,雙燕由簾內驚起飛走。
游絲:指在空中飛揚的蟲絲。落絮:指飄落的柳絮。
1、上闕中“六曲闌干偎碧樹”的“偎”字富有特色,請作賞析
2、結合“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兩句,分析詞中主人公的形象。
參考答案
1.用擬人的手法,形象描繪了綠樹與闌干彼此交映的景象;“偎”字又有親昵的情態,反映出觀景人缺少慰藉、寂寞孤單的心情。(2 分。表達特色、作用各1 分)
2.刻畫了一位獨守空閨、孤獨寂寞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整日孤單,好不容易睡濃夢好,偏是鶯語驚醒,美好的夢境消失無影;“亂”字暗示了心情煩亂,“無尋處”寫出了傷感與惆悵。(5 分。需結合詩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二
1.詞的上闕描寫景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5分)
2.請簡要分析“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表現出的主人公的情緒。(6分)
參考答案
1. 表現手法:擬人,襯托(或:烘托、映襯、反襯),動靜結合,視聽結合,情景交融。分析:闌干“偎”碧樹,用擬人手法寫出主人公眼中春天的景物也是如此多情;明媚的春景和燕子的雙飛,襯托(反襯)了閨中人的寂寞孤獨、了無知音;靜靜的春景和庭院,風吹擺動的楊柳,彈箏的動作,燕子的雙飛,動靜結合,生動形象;寫春景是視覺,“鈿箏”樂聲和美,從視覺、聽覺多角度表現春景的美好;風和日麗的春景觸發了閨中人的幽思之情,可謂情景交融。(表現方法答到1—2點給1分,三點以上2分;結合詞句分析3分)
2.這兩句表現出女主人公因好夢被鶯語攪擾而引起的煩惱情緒。(2分)句中“亂”字暗示了閨中之人的心情煩亂,濃睡好夢讓現實中無法相會的戀人可以團聚,但短暫的好夢,偏被鶯語驚擾。作者借此塑造了一位深閨獨居,夢中寄情的思婦孤獨寂寞的惆悵之情。(4分)
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注釋
鈿箏:用金翠寶石裝飾的箏,玉柱:箏上定弦用的玉制碼子。
海燕:傳說燕子來自海上,故稱“海燕”。雙飛,一作“晾飛”。以上兩句是寫有人彈起箏來,雙燕由簾內驚起飛走。
游絲:指在空中飛揚的蟲絲。落絮:指飄落的柳絮。
1、上闕中“六曲闌干偎碧樹”的“偎”字富有特色,請作賞析
2、結合“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兩句,分析詞中主人公的形象。
參考答案
1.用擬人的手法,形象描繪了綠樹與闌干彼此交映的景象;“偎”字又有親昵的情態,反映出觀景人缺少慰藉、寂寞孤單的心情。(2 分。表達特色、作用各1 分)
2.刻畫了一位獨守空閨、孤獨寂寞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整日孤單,好不容易睡濃夢好,偏是鶯語驚醒,美好的夢境消失無影;“亂”字暗示了心情煩亂,“無尋處”寫出了傷感與惆悵。(5 分。需結合詩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二
1.詞的上闕描寫景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5分)
2.請簡要分析“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表現出的主人公的情緒。(6分)
參考答案
1. 表現手法:擬人,襯托(或:烘托、映襯、反襯),動靜結合,視聽結合,情景交融。分析:闌干“偎”碧樹,用擬人手法寫出主人公眼中春天的景物也是如此多情;明媚的春景和燕子的雙飛,襯托(反襯)了閨中人的寂寞孤獨、了無知音;靜靜的春景和庭院,風吹擺動的楊柳,彈箏的動作,燕子的雙飛,動靜結合,生動形象;寫春景是視覺,“鈿箏”樂聲和美,從視覺、聽覺多角度表現春景的美好;風和日麗的春景觸發了閨中人的幽思之情,可謂情景交融。(表現方法答到1—2點給1分,三點以上2分;結合詞句分析3分)
2.這兩句表現出女主人公因好夢被鶯語攪擾而引起的煩惱情緒。(2分)句中“亂”字暗示了閨中之人的心情煩亂,濃睡好夢讓現實中無法相會的戀人可以團聚,但短暫的好夢,偏被鶯語驚擾。作者借此塑造了一位深閨獨居,夢中寄情的思婦孤獨寂寞的惆悵之情。(4分)
上一篇:杜甫《客至》《賓至》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下一篇:汪莘《浣溪沙》閱讀答案
* 鵲踏枝馮延巳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注釋鈿箏:用金翠寶石裝飾的箏,玉柱:箏上定弦用的玉制碼子。海燕:傳說燕子來自海上,故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