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張炎《綺羅香·紅葉》閱讀答案

    綺羅香·紅葉
    張炎①
    萬里飛霜,千林落木,寒艷不招春妒。楓冷吳江,獨客又吟愁句。正船艤②、流水孤村,似花繞、斜陽歸路。甚荒溝、一片凄涼,載情不去載愁去。
    長安③誰問倦旅?羞見衰顏借酒,飄零如許。漫倚新妝,不入洛陽花譜。為回風、起舞尊前,盡化作、斷霞千縷。記陰陰、綠遍江南,夜窗聽暗雨。
    【注】①張炎,出身南宋名門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詞當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張炎應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棲止京城大都。②艤,停船靠岸。③長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千林落木”與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都營造了深秋時落葉飄零的肅殺景象。
    B.“寒艷不招春妒”“不入洛陽花譜”中“春”“花”都可理解為元朝新貴的象征。
    C.“似花繞”“斷霞千縷”都用比喻展現紅葉的艷麗明媚,襯托出詞人愉悅的心情。
    D.“記陰陰、綠遍江南”寫紅葉也曾經有過綠蔭如蓋的盛況,今昔對比,意味深長。
    2.張炎的這首詞運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項都是《紅樓夢》中大觀園兒女詠菊的詩句,其中沒有運用這一手法的一項是(3分)
    A.攜鋤秋圃自移來,籬畔庭前故故栽。(怡紅公子《種菊》)
    B.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枕霞舊友《對菊》)
    C.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瀟湘妃子《詠菊》)
    D.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
    3.請結合具體詞句,談談這首詞中張炎借“紅葉”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4.在橫線上填寫作品原句(6分)
    ①同為寫類似“夜窗聽暗雨”的畫面,李清照《聲聲慢》中寫道:守著窗兒,________!__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
    ②同為借物寄托思想感情,周敦頤《愛蓮說》借蓮寫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③同為亡國詞人,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以對比手法表達亡國后物是人非之嘆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3分)C   
    2.(3分)A
    3.(6分)
    ①年華遲暮。結合詞句:“千林落木”“甚荒溝、一片凄涼”“羞見衰顏借酒”等。
    ②孤獨飄零。結合詞句:“似花繞、斜陽歸路”“長安誰問倦旅”“飄零如許”等。
    ③不仕新朝,氣節堅貞。結合詞句:“寒艷不招春妒”“不入洛陽花譜”等。
    ④江山淪落、心念故國。結合詞句:“記陰陰,綠遍江南,夜窗聽暗雨”等。
    【評分參考】答出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點得2分,答出三點得6分。未結合詞句,酌情扣分。
    4.(6分)
    ①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③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評分參考】每空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得分。


    簡析
    此詞大約作于公元1290年冬。其時,張炎年四十三歲,為應元政府寫經之召而被迫北行。行之大都(今北京),感傷亡國之情頓上心頭,遂借眼前之“紅葉”抒發其亡國遺民的飄零身世和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詞上片主要寫沿途及初入京城之景,下片寫身在京都而感生的家國身世之感,以人與紅葉相映,顯得自然渾化。全詞圍繞紅葉,扣緊題目。似寫紅葉而實非寫紅葉,其妙處在不即不離。
    * 綺羅香·紅葉張炎①萬里飛霜,千林落木,寒艷不招春妒。楓冷吳江,獨客又吟愁句。正船艤②、流水孤村,似花繞、斜陽歸路。甚荒溝、一片凄涼,載情不去載愁去。長安③誰問倦旅?羞見衰顏借酒,飄零如許。漫倚新妝,不入洛陽花譜。為回風、起舞尊前,盡化作、斷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