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磯》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采桑子·彭浪磯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注】①:這首詞作于金兵南侵后詞人離開故鄉南下避難,途經今江西彭澤縣的彭浪磯時。
      
    1、本詞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發上各具特點,試分別作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①上片側重記事抒情。詞人獨駕扁舟,避亂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云,興起濃重的羈旅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煙彌漫的中原大地而淚灑“滿巾”,直接抒發了無限的國破家亡之痛。
      
    ②下片偏重寫景抒情。暮色籠山,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的情緒。日落時分,作者的寂寞感、凄涼感更加強烈;江面平緩恰恰反襯了詞人難以平靜的思鄉心緒。
    2、試析詞人因何而愁”?
    答:日晚夜冷,歲暮將至,波平舟阻,羈旅他鄉,山河破碎
    3.本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結合詩句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寓情于景。如用“旅雁”“孤云”抒發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


    附加注釋
    ⑴彭浪磯:在江西省彭澤縣長江南岸。
    ⑵扁舟:小舟。
    ⑶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譯文
    乘舟避難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獨的浮云。穿梭在連綿的煙塵之中,回國中原已淚滿斤。
    碧山對著水邊的平地有絲絲涼意,看著楓樹葉和蘆葦根。太陽落山了水波平靜了怨恨離開了家鄉。

    賞析:
    《采桑子·彭浪磯》是宋代作家朱敦儒懷念中原故土的一首詞。整首詞于清婉中含沉重的傷時感亂之情,流麗而有沉郁之致。
    這是一首懷念中原故土的詞,題為“彭浪磯”,作于金兵南侵后詞人離開故鄉洛陽南下避難,途經今江西彭澤縣的彭浪磯時。全詞上片著重抒情,而情中帶景;下片側重寫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詞于清婉中含沉重的傷時感亂之情,流麗而有沉郁之致。彭浪磯在長江邊,與江中的大、小孤山相對。
    起首二句敘事即景自寓身世經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相類。兩句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里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凄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愁的時刻,對于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凄涼感不用說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里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這首詞上片著重抒情,而情中帶景;下片側重寫景,而景中含情。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 采桑子·彭浪磯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注】①:這首詞作于金兵南侵后詞人離開故鄉南下避難,途經今江西彭澤縣的彭浪磯時。  1、本詞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發上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