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呵成的近義詞
一氣呵成的近義詞有:一口吸盡西江水,一呵而就,一揮而就,一氣渾成,一鼓作氣,下筆千言,不蔓不枝,勢如破竹,文不加點,趁熱打鐵,連成一氣,一氣呵成[yī qì hē chéng]的解釋:呵:呼氣。一口氣做成。形容文章結構緊湊;文氣連貫。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緊湊;迅速不間斷地完成。出自: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中》:“若‘風急天高’,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一氣呵成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口吸盡西江水
- 拼音: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
- 解釋:
- 原是一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后比喻過于性急,想一下子就達到目的。
- 出處: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 2 一呵而就
- 拼音:
- yī hē ér jiù
- 解釋:
- 一口氣完成。
- 出處:
-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十四:“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故能提起銳筆,一呵而就。”
- 3 一揮而就
- 拼音:
- yī huī ér jiù
- 解釋:
- 就:成。筆一揮就寫(畫)成了。
- 出處:
-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 4 一氣渾成
- 拼音:
- yī qì hún chéng
- 解釋:
- 形容詩文首尾貫通,完滿自然,不見雕鑿。
- 出處:
-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以詩志別,分韻得‘秋’字,援筆立就,一氣渾成。”
- 5 一鼓作氣
- 拼音:
- yī gǔ zuò qì
- 解釋:
-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6 下筆千言
- 拼音:
- xià bǐ qiān yán
- 解釋:
- 千言:長篇大論。一動筆就寫成上千言的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寫作迅速。
- 出處:
- 宋 曾鞏《送豐稷》:“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
- 7 不蔓不枝
- 拼音:
- bù màn bù zhī
- 解釋:
- 蔓:蔓延;枝:生枝節。原指蓮莖不蔓延也不分枝。
- 出處:
- 宋 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8 勢如破竹
- 拼音:
- shì rú pò zhú
- 解釋:
- 勢:氣勢;威力;破竹:劈開竹子。氣勢就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頭幾節;下面各節就順著刀勢分開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無阻擋;節節勝利。
- 出處:
-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
- 9 文不加點
- 拼音:
- wén bù jiā diǎn
- 解釋:
- 點:涂上一點,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 出處:
- 漢 張衡《文士傳》:“據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 10 趁熱打鐵
- 拼音:
- chèn rè dǎ tiě
- 解釋:
- 趁鐵燒紅的時候錘打它;比喻不失時機抓緊去做。
- 出處:
- 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們要趁熱打鐵,一舉攻破南陽。”
一氣呵成的反義詞
“一氣呵成”單字解釋
* 一氣呵成的近義詞有:一口吸盡西江水,一呵而就,一揮而就,一氣渾成,一鼓作氣,下筆千言,不蔓不枝,勢如破竹,文不加點,趁熱打鐵,連成一氣,一氣呵成[yī qì hē chéng]的解釋:呵:呼氣。一口氣做成。形容文章結構緊湊;文氣連貫。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緊湊;迅速不間斷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