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近義詞
病入膏肓的近義詞有:不可救藥,二豎為虐,人命危淺,無可救藥,深入膏肓,生命垂危,疾不可為,病入骨隨,病入骨髓,病在膏肓,病染膏肓,膏肓之疾,藥石無效,行將就木,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的解釋:膏肓:我國古代醫學名稱;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肓”。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出自: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年》:“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病入膏肓的近義詞詳解
- 1 不可救藥
- 拼音:
- bù kě jiù yào
- 解釋:
- 藥:用藥治療。病重得沒法醫治。比喻人或事物壞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也作“無可救藥”。
- 出處:
- 《詩經 大雅 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孔穎達疏:“多行慘酷毒害之惡,熇熇然使惡加于民,不可救止而藥治之。”
- 2 二豎為虐
- 拼音:
- èr shù wéi nüè
- 解釋:
- 豎:小子;二豎: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纏身。
- 出處:
- 《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 3 人命危淺
- 拼音:
- rén mìng wēi qiǎn
- 解釋:
- 淺:時間短。形容壽命不長,即將死亡。
- 出處:
- 晉 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4 無可救藥
- 拼音:
- wú kě jiù yào
- 解釋:
- 比喻壞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
- 5 深入膏肓
- 拼音:
- shēn rù gāo huāng
- 解釋:
- 謂毛病已經無可救藥。
- 出處: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我在廣播時也曾考慮到這諱疾忌醫的深入膏肓的毛病,但我把話說得委婉了一些,結果倒也沒有觸犯到那一片的逆鱗。”
- 6 疾不可為
- 拼音:
- jí bù kě wéi
- 解釋:
- 疾:病;為:治。病已不可醫治。
- 出處:
- 《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 7 病入骨隨
- 拼音:
- bìng rù gǔ suǐ
- 解釋:
- 骨隨:骨髓。病到骨頭里。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或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 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隨,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隨,臣是以無請也。”
- 8 病入骨髓
- 拼音:
- bìng rù gǔ suǐ
- 解釋:
- 病到骨頭里。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 出處:
- 《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 9 病在膏肓
- 拼音:
- bìng zài gāo huāng
- 解釋:
- 見“病入膏肓”。
- 出處:
- 宋·朱熹《與臺端書》:“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顧以不當其任,雖欲一效其伎而無所施耳。”
- 10 病染膏肓
- 拼音:
- bìng rǎn gāo huāng
- 解釋:
- 見“病入膏肓”。
- 出處:
-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真個崔張不讓,命該凋喪,險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 11 膏肓之疾
- 拼音:
- gāo huāng zhī jí
- 解釋:
- 指不可醫治的絕癥。
- 出處:
- 《左傳·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 12 藥石無效
- 拼音:
- yào shí wú xiào
- 解釋:
- 藥石:藥和治病的石針。藥和石針都不見效。形容病情嚴重
- 出處:
- 漢·枚乘《七發》:“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
- 13 行將就木
- 拼音:
- xíng jiāng jiù mù
- 解釋:
- 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行將:快要;木:棺材。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
病入膏肓的反義詞
“病入膏肓”單字解釋
* 病入膏肓的近義詞有:不可救藥,二豎為虐,人命危淺,無可救藥,深入膏肓,生命垂危,疾不可為,病入骨隨,病入骨髓,病在膏肓,病染膏肓,膏肓之疾,藥石無效,行將就木,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的解釋:膏肓:我國古代醫學名稱;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肓”。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