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若罔聞的近義詞
置若罔聞的近義詞有:不聞不問,充耳不聞,聽而不聞,束之高閣,漠然置之,熟視無睹,置之不理,置之不聞,置之不顧,置之度外,視而不見,視若無睹,置若罔聞[zhì ruò wǎng wén]的解釋:置:放;若:好像;罔:沒有;聞:聽見。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形容聽見了而不加理睬。出自: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當中書言時,沈宜厲聲力折,只因心中惱他,置若罔聞。”
置若罔聞的近義詞詳解
- 1 不聞不問
- 拼音:
- bù wén bù wèn
- 解釋:
- 聞:聽。不聽也不問。形容對有關的事情不關心;不過問。也作“不問不聞”。
- 出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 2 充耳不聞
- 拼音:
- chōng ěr bù wén
- 解釋:
- 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 出處:
- 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 3 聽而不聞
- 拼音:
- tīng ér bú wén
- 解釋:
- 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 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4 束之高閣
- 拼音:
- shù zhī gāo gé
- 解釋:
- 捆起來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
- 出處:
- 《晉書 庾翼傳》:“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議其任耳。”
- 5 漠然置之
- 拼音:
- mò rán zhì zhī
- 解釋:
- 漠然:冷淡的樣子;置:放;擱置。毫不關心地把事情擱到一邊;形容對人或事態度冷淡;不關心;不理不睬。
- 出處:
- 宋 高斯得《恥堂存稿 直前奏事》:“今被災之地既廣,舊由比固當悉援,然亦安可漠然視之,然徒責之諸司州郡乎?”
- 6 熟視無睹
- 拼音:
- shú shì wú dǔ
- 解釋:
- 熟視:細看;睹:看見。看慣了就像沒看見一樣。也指看到某種現象;但不關心;只當沒有看見。
- 出處:
- 晉 劉伶《酒德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 7 置之不理
- 拼音:
- zhì zhī bù lǐ
- 解釋:
- 置:放。放在一邊;不予理睬。形容對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 出處:
- 清 顧炎武《華陰王氏宗祠記》:“凡所以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聽民之所自為。”
- 8 置之不聞
- 拼音:
- zhì zhī bù wén
- 解釋:
- 睹:看見。雖然看見了,卻象沒有看見一視若無睹
- 9 置之不顧
- 拼音:
- zhì zhī bù gù
- 解釋:
- 置:放著;之:代詞;它;顧:照管;注意。放在那兒不管。
- 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那薛蟠得了寶蟾,如獲珍寶,一概都置之不顧。”
- 10 置之度外
- 拼音:
- zhì zhī dù wài
- 解釋:
- 放在考慮之外(置:放;度:打算;計較)。形容不放在心上。
- 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于度外耳。’”
- 11 視而不見
- 拼音:
- shì ér bù jiàn
- 解釋:
- 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沒看見。
- 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12 視若無睹
- 拼音:
- shì ruò wú dǔ
- 解釋:
- 雖然看見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指對眼前事物漠不關心。
- 出處: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
置若罔聞的反義詞
“置若罔聞”單字解釋
* 置若罔聞的近義詞有:不聞不問,充耳不聞,聽而不聞,束之高閣,漠然置之,熟視無睹,置之不理,置之不聞,置之不顧,置之度外,視而不見,視若無睹,置若罔聞[zhì ruò wǎng wén]的解釋:置:放;若:好像;罔:沒有;聞:聽見。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形容聽見了而不加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