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而不聞的意思 聽而不聞的讀音和出處
- 聽
- 而
- 不
- 聞
- 成語名稱:
- 聽而不聞
- 成語拼音:
- [tīng ér bú wén]
- 成語解釋:
- 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成語例句:
- 就只再芳芳姐姐一心只想學課,只怕是聽而不聞。(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貶義成語
- 成語詞性: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聽而不聞
- 英文翻譯:
- listen but not hear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聽而不聞”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偏正式成語 老子的成語 為人處事的成語 冷漠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聽到 一樣 形容 關心 在意
“聽而不聞”的單字解釋
【聽】:1.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廣播。2.服從;接受;照辦:一切行動聽指揮。不聽勸告。3.任憑:聽其自然。4.判斷;治理:垂簾聽政。5.英語音譯詞。金屬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詞:聽裝香煙。一聽啤酒。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聞】:1.聽見:聽而不聞。耳聞不如目見。2.聽見的事情;消息:見聞。新聞。奇聞。3.有名望的:聞人。4.名聲:令聞。穢聞。5.用鼻子嗅:你聞聞這是什么味兒?6.姓。
“聽而不聞”的反義詞
“聽而不聞”的近義詞
“聽而不聞”的相關成語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聽而不聞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視而弗見,聽而弗聞
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不聞不問
不問不聞
充耳不聞
詬如不聞
雞犬不聞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聞所不聞
哀而不傷
包而不辦
博而不精
避而不談
備而不用
兵在精而不在多
“聽而不聞”的關聯成語
聽字的成語
而字的成語
不字的成語
聞字的成語
聽開頭的成語
而開頭的成語
不開頭的成語
聞開頭的成語
ting的成語
er的成語
bu的成語
wen的成語
tebw的成語
聽而什么什么的成語
聽什么不什么的成語
聽什么什么聞的成語
什么而不什么的成語
什么而什么聞的成語
什么什么不聞的成語
“聽而不聞”造句
一個心地坦蕩人人決不會對別人的意見聽而不聞。
你怎么聽而不聞呢?我給你說了半天,你連一句話都不說。
對于今天這事,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只專心的讀書,外界的事情,他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只專心讀書,外界的事情,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有塞耳機的習慣,對一些雜言,聽而不聞.
有12年的光景,我國不幸有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所作為的政府.
遺憾的是,這種聽而不聞的現象是人類常犯的過失.
所以,在修煉中,要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眼不斜視,耳不旁聽,人耳即流的態度。
老僧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周身金光萬丈,宛如神人,沖了進來,掄動老拳,就要滅掉地涌夫人,卻只見紅霧散去,空空如也,哪里還有絕色妖嬈。
* 聽而不聞的意思 聽而不聞的成語解釋 聽而不聞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