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的近義詞
逼上梁山的近義詞有:揭竿而起,迫不得已,通力合作,鋌而走險,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的解釋:梁山:又稱梁山泊;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水滸傳》里有宋江、林沖等人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節。后用來比喻被迫做某種事。出自: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而且要有一種相當的壓力,就是公開號召,開許多會,將起軍來,‘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的近義詞詳解
- 1 揭竿而起
- 拼音:
- jiē gān ér qǐ
- 解釋:
-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 出處:
-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2 迫不得已
- 拼音:
- pò bù dé yǐ
- 解釋:
- 迫:逼迫;已:停止;結束。逼得毫無辦法;不得不如此。
- 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將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為首,公深辭讓,迫不得已,然后受詔。”
- 3 通力合作
- 拼音:
- tōng lì hé zuò
- 解釋:
- 不分彼此;共同努力。通:聯合。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盍徹乎”宋 朱熹注:“一夫受田百畝,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計畝均收。”
- 4 鋌而走險
- 拼音:
- tǐng ér zǒu xiǎn
- 解釋:
-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
- 出處:
- 《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逼上梁山的反義詞
“逼上梁山”單字解釋
* 逼上梁山的近義詞有:揭竿而起,迫不得已,通力合作,鋌而走險,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的解釋:梁山:又稱梁山泊;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水滸傳》里有宋江、林沖等人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節。后用來比喻被迫做某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