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蒲柳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學蒲柳凋”全詩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
分類: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姑孰十詠·慈姥竹》李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姑孰十詠·慈姥竹》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
詩詞的中文譯文:
茂密的野竹從石縫中生長,青翠色彩映照江邊的小島。
碧綠的竹林倒映在深深的水波中,聲音輕靈而冷寒,伴隨著清晨的虛音。
象征著龍的聲音曾經沒有聽到過,但鳳凰的樂曲卻吹奏得很美妙。
這些竹子不愿像蒲草和楊柳那樣凋謝,始終保持著純潔的心靈。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姑孰(今天的安徽宿州市)地區的野竹,以及竹子的特點和象征。詩中的野竹借著生長在石縫中的象征,顯示出野性而茂密的生命力。它們青翠的色彩倒映在江邊的小島上,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景象。竹林隨著水波的起伏而顫動,發出淡雅的聲音。這些聲音雖然輕靈,但卻透出一絲寒冷,與清晨的虛音相伴。詩人說龍的吟唱曾未聽到過,但鳳凰的樂曲吹奏得很好。這里的龍和鳳凰象征著高貴和神秘,以及美好的音樂和聲音。竹子希望成為鳳凰一樣的存在,保持它們純潔的心靈,不受外界的影響而凋謝。整首詩通過描繪野竹和用象征性的語言,傳達了純潔和自我保護的主題。
這首詩的詩意獨特而美好,展現了自然界的生機和智慧。詩人以野竹為主題,賦予了它們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象征意義。通過與鳳凰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純潔和不受污染的追求。這種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純潔的追求,使這首詩在唐代的詩歌中獨具特色。
“不學蒲柳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ū shú shí yǒng cí lǎo zhú
姑孰十詠·慈姥竹
yě zhú zǎn shí shēng, hán yān yìng jiāng dǎo.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cuì sè luò bō shēn, xū shēng dài hán zǎo.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lóng yín céng wèi tīng, fèng qū chuī yīng hǎo.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bù xué pú liǔ diāo, zhēn xīn cháng zì bǎo.
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
“不學蒲柳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