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足頻登虎殿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足頻登虎殿中”全詩
紫袍親受龍墀上,白足頻登虎殿中。
小篆每輕秦相法,隸書猶鄙晉臣功。
多才多藝如師少,當世群賢盡嚮風。
分類:
《奉贈宣義大師英公》李若拙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贈宣義大師英公
昔歲高名動九重,
衡山別后碧云空。
紫袍親受龍墀上,
白足頻登虎殿中。
小篆每輕秦相法,
隸書猶鄙晉臣功。
多才多藝如師少,
當世群賢盡嚮風。
中文譯文:
向宣義大師英公贈詩
曾在高位名動九重,
離開衡山,碧云空空。
紫袍親自受封于龍墀上,
白足頻繁登上虎殿。
我的小篆筆法,常被輕忽,
我的隸書功力,反而不如晉朝臣子。
你擁有多才多藝,如同年少時的師傅,
在這個世上,群賢之中,你是無人能及的風云人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李若拙向宣義大師英公致敬的作品。宣義大師英公是宋朝時期的一位大師級人物,他在文學、政治和學術上都有顯著成就。作者通過表達對宣義大師的敬佩之情,展現了他在當時社會的特殊地位和令人欽佩的才華。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宣義大師離開衡山后,歸隱于世的場景,衡山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一個隱士修行的地方。紫袍代表皇權的尊貴,龍墀和虎殿代表官位的高升,這兩句表達了宣義大師曾經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的輝煌。
第三、四句則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其他學者對宣義大師的羨慕和敬佩之情。作者自謙自己的小篆和隸書不如宣義大師,而且隸書甚至不如晉朝的臣子們。這一表達體現了作者對宣義大師才華卓越的贊嘆,也暗示了在當時的學者中,宣義大師是無人能及的。
詩的最后兩句總結了宣義大師的多才多藝,比喻他就像年少時的師傅一樣,引領當世的眾多才子。這個比喻也表達了宣義大師對后輩的悉心教導和引領。
整首詩以敘事和贊美的方式,向宣義大師英公致敬。通過表達對宣義大師的崇敬和羨慕之情,以及對他才華的贊賞,詩意深沉且具有親切感;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時學術和政治的氛圍,以及宣義大師在其中的獨特地位。
“白足頻登虎殿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zèng xuān yì dà shī yīng gōng
奉贈宣義大師英公
xī suì gāo míng dòng jiǔ zhòng, héng shān bié hòu bì yún kōng.
昔歲高名動九重,衡山別后碧云空。
zǐ páo qīn shòu lóng chí shàng, bái zú pín dēng hǔ diàn zhōng.
紫袍親受龍墀上,白足頻登虎殿中。
xiǎo zhuàn měi qīng qín xiāng fǎ, lì shū yóu bǐ jìn chén gōng.
小篆每輕秦相法,隸書猶鄙晉臣功。
duō cái duō yì rú shī shǎo, dāng shì qún xián jǐn xiàng fēng.
多才多藝如師少,當世群賢盡嚮風。
“白足頻登虎殿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