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寒松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宛若寒松吟”全詩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翻譯及注釋
翻譯
清靜的夜里坐在明月下,聽著幽人盧先生彈奏起古琴。
忽然聽到《悲風》的曲調,又好像是《寒松》的聲音。
《白雪》的指法使您纖手忙亂,《綠水》的音節確實讓人養性清心。
可惜鐘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樣的知音。
注釋
1.閑夜坐明月,一作“閑坐夜明月”。
2.釋居月《琴曲譜錄》有《悲風操》、《寒松操》、《白雪操》。《白帖》:《陽春》、《白雪》、《綠水》、《悲風》、《幽蘭》、《別鶴》,并琴曲名。
3.鐘期:指鐘子期。《列子·湯問》說,俞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俞伯牙彈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要表達的內容,鐘于期都能聽出來。
4.《風俗通》:俞伯牙方鼓琴,鐘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泰山。”頃之間,而意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湯湯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以世無足為知音者也。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賞析
“閑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一幅夜里閑坐、明月當空、靜聽幽人彈素琴的落寞景致,為下文“世上無知音”的孤寂惆悵之情作鋪墊,埋伏筆。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聞“悲聲調”,宛若“寒松吟”,喧染悲涼的氛圍,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用擬人手法: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便于作者盡情發揮,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難覓的孤寂真情實感融入詩中,進而達到引人入勝之效果。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此句借用“鐘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緊扣上文,首尾呼應,使結構更為嚴謹,表達出詩人知音難覓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詩中《悲風》、《寒松》、《白雪》、《綠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寫隱士盧子順彈琴的高超的藝術水平,進而發出“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的感嘆。
這首詩寫聽幽人彈琴,借以慨嘆世無知音。思想情緒未免有些消極,但其中也必定飽含著詩人一生坎坷、歷盡艱難的辛酸痛苦。一首詩中列出四首琴曲名來,可見李白對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寫《淥水》時,言其作用可以“清虛心”,這是李白的一個重要音樂觀點。其所以如此,恐與李白多受老莊思想影響有密切關系。
從寫作上看,首寫彈琴,中寫琴曲,末寫慨嘆。在寫琴曲時,詩人以《寒松吟》比《悲風》,雖是以琴曲比琴曲,卻又使人能從曲名上想到它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因為“悲”與“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風”與“松”則使人想到松濤,并進而想到樂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風入松》,傳為嵇康所作,“風”與“松”相連,可使人想起這一琴曲。此可見詩人的比喻是如何貼切!再者,“《白雪》亂纖手”一句,詩人不僅以一“亂”字,寫出彈琴動作的特點,而且從《白雪》還可使人想到纖手的白嫩,這樣的配詞,真是妙不可言!
“宛若寒松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yè tīng lú zi shùn tán qín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xián zuò yè míng yuè, yōu rén dàn sù qín.
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hū wén bēi fēng diào, wǎn ruò hán sōng yín.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bái xuě luàn qiàn shǒu, lǜ shuǐ qīng xū xīn.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zhōng qī jiǔ yǐ méi, shì shàng wú zhī yīn.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宛若寒松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