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啼半夜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鴉啼半夜月”全詩
鴉啼半夜月,鶴唳五更風。
曉接殘燈里,吟成落葉中。
塵埃今已厭,懶聽上方鐘。
分類:
《山樓枕上》潘獻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山樓枕上》,朝代:宋代,作者:潘獻可
山近寒偏草,愁多睡不沈。
鴉啼半夜月,鶴唳五更風。
曉接殘燈里,吟成落葉中。
塵埃今已厭,懶聽上方鐘。
中文譯文:
座枕在山樓上,山近冬天草木凋零。
憂愁之情多到睡不沉醉。
黑夜中,鴉鳴月光,半夜鶴唳寒風愈甚。
黎明時分,迎接著殘燈的微弱光芒,
吟詠的詩句融入了落葉的聲音之中。
如今已對塵埃感到厭倦,
懶得去聆聽那從高空傳來的鐘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在山樓上的夜晚,面臨著憂愁之事,卻無法入睡。作者運用了鳥鳴、月光、殘燈、落葉等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了靜謐、寂寥的氛圍。
詩中的“山近寒偏草”,反映出了季節的變遷和自然的荒涼之感。寒偏草象征著萬物凋敝,與主人公內心的愁懷相呼應。
“鴉啼半夜月,鶴唳五更風”,通過描繪鳥鳴和風聲,詩人進一步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憂愁與痛苦。鴉鳴月光映襯出孤獨的夜晚,鶴唳寒風又凸顯出寂寥之情。
“曉接殘燈里,吟成落葉中。”此處描繪了黎明時分,殘燈的微弱光芒象征著猶存的希望,而吟詠的詩句則融入了自然的聲音之中,顯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塵埃今已厭,懶聽上方鐘。”塵埃指塵世間的浮躁和繁瑣,作者在此表示對塵世的厭倦,愿意擺脫紛擾的喧囂,不再聆聽上方的鐘聲,表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和自在。
整首詩以寥寥數語,描繪了一個人在山樓枕上夜晚的憂愁與迷茫,傳達出對世俗煩惱的厭倦和渴望尋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這種寂寥的氛圍與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相互交融,在讀者心中營造出一種靜謐、思考的意境。
“鴉啼半夜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lóu zhěn shàng
山樓枕上
shān jìn hán piān cǎo, chóu duō shuì bù shěn.
山近寒偏草,愁多睡不沈。
yā tí bàn yè yuè, hè lì wǔ gēng fēng.
鴉啼半夜月,鶴唳五更風。
xiǎo jiē cán dēng lǐ, yín chéng luò yè zhōng.
曉接殘燈里,吟成落葉中。
chén āi jīn yǐ yàn, lǎn tīng shàng fāng zhōng.
塵埃今已厭,懶聽上方鐘。
“鴉啼半夜月”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