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行肆類又稱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禮行肆類又稱禋”全詩
堪笑漢人夸肸飾,何如明德達精純。
分類:
作者簡介(王庭)
王庭(1079~1171) 北宋末南宋初詩人。字民瞻。安福(今屬江西)人。政和八年(1118)進士。為衡州茶陵縣(今屬湖南)丞。棄官隱居盧溪(今屬湖南),自號盧溪真逸。紹興十九年(1149)因詩得禍,被貶。二十五年秦檜死,不久得歸。孝宗即位,授國子監主簿,后轉直敷文閣。王庭的學生楊萬里說他的詩率直(《盧溪先生文集序》)。紹興八年(1138),胡銓因得罪秦檜,被貶,王庭不畏權勢,勉勵胡銓“男子要為天下奇”(《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后又寄詩,贊揚胡銓“百煉不屈剛為腸”(《胡邦衡移衡州用坐客段廷直韻》),于是得禍。他同情農民,在《寅陂行》中,率直地把老農的話記下來,揭露朝廷興修農田水利乃“虛名”。他久居農村,有不少清新的作品。不過也有一些詩作模仿黃庭堅格調,承襲他的詩句,缺乏創造。他的文和詞在當時也頗有名氣。
《明堂侍祠十絕》王庭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明堂侍祠十絕》
朝代:未知
作者:王庭
禮行肆類又稱禋,
喜見承平景鑠信。
堪笑漢人夸肸飾,
何如明德達精純。
中文譯文:
禮儀分為四類,其中之一稱為禋,
欣喜地見證著持久和平的景象,這是真實可信的。
可笑的是漢人夸耀身上的外在裝飾,
何不取明德達精純為楷模?
詩意:
這首詩通過對禮儀的思考,呼吁人們重視內在的美德和精神境界,而不是僅僅追求外在的虛飾。作者對于人們夸耀身上的外在裝飾感到可笑,并提出建議,稱贊明德和精神的高尚。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禮儀和美德的關系,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思考。詩中提到的“禋”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祭祀儀式,通過祭祀神明表達對上天的敬意和感謝。詩中作者以這種儀式來象征整個禮儀體系,并指出值得人們稱道和追求的是持久和平的景象,而不是外在的虛飾。作者以一種諷刺的口吻指出,漢人過于追求外在的裝飾,而忽視了內在的美德和精神修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價值觀觀點。通過這種對比,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于真誠和高尚品質的崇尚,并呼喚人們以明德為楷模,追求內在的美好。
“禮行肆類又稱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íng táng shì cí shí jué
明堂侍祠十絕
lǐ xíng sì lèi yòu chēng yīn, xǐ jiàn chéng píng jǐng shuò xìn.
禮行肆類又稱禋,喜見承平景鑠信。
kān xiào hàn rén kuā xī shì, hé rú míng dé dá jīng chún.
堪笑漢人夸肸飾,何如明德達精純。
“禮行肆類又稱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