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尚有登高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明朝尚有登高興”全詩
鐘聲出岫客初到,月色滿庭僧未歸。
偶有閒情依凈土,竟無塵慮瀆天機。
明朝尚有登高興,千仞岡頭一振衣。
分類:
作者簡介(王應麟)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祖籍河南開封,后遷居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后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天童寺》王應麟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天童寺》是宋代王應麟的一首詩,描繪了天童寺的景色和祥和的氛圍。
中文譯文:
十里茂密的青松綿延不絕,猶如翠微融合一片;
梵王宮殿上白云飄飛,宛如仙境般美麗;
鐘聲從岫外傳來,迎接著初次來到的客人;
庭院的月光灑滿,僧人尚未歸寺。
偶爾沉醉于這清幽的土地,竟沒有煩瑣的思緒干擾內心的深處;
明天清晨還有登高的快樂,一片高聳的山嶺等待我展翅飛翔。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天童寺的美景和寧靜的氛圍。詩人用形容詞描繪了連綿不絕的青松、飄飛的白云和月光灑滿的庭院,表達了對天童寺景色的贊美和對寧靜環境的向往。詩人在寺廟中感受到了純凈和舒適,無塵慮,沒有外界的煩擾。最后,他展望了明天的登高行程,預示著他將要在山嶺間自由自在地穿行。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天童寺的景色和氛圍,傳達了詩人對自然和內心深處寧靜的向往。青松、白云和月光的描繪,讓整個詩歌流露出朦朧的美感。詩人用“鐘聲出岫”來表達游客初次到達的喜悅和期待,而“僧人未歸”則給人以寧靜和恬靜的感覺。詩歌的后半部分,描繪了詩人身心的安寧和無憂無慮的心境。明天的登高行程作為一個寓意人生的隱喻,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和對自由自在的向往。整首詩意境唯美,音韻和諧,帶給讀者一種寧靜祥和的美好感受。
“明朝尚有登高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iān tóng sì
天童寺
shí lǐ qīng sōng jiē cuì wēi, fàn wáng gōng diàn bái yún fēi.
十里青松接翠微,梵王宮殿白云飛。
zhōng shēng chū xiù kè chū dào, yuè sè mǎn tíng sēng wèi guī.
鐘聲出岫客初到,月色滿庭僧未歸。
ǒu yǒu xián qíng yī jìng tǔ, jìng wú chén lǜ dú tiān jī.
偶有閒情依凈土,竟無塵慮瀆天機。
míng cháo shàng yǒu dēng gāo xìng, qiān rèn gāng tóu yī zhèn yī.
明朝尚有登高興,千仞岡頭一振衣。
“明朝尚有登高興”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