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誅項伯戮丁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誅項伯戮丁公”全詩
首錄酂侯忘紀信,不誅項伯戮丁公。
親而寡助寧非叛,國爾忘身始是忠。
嘗罰於斯庸未當,終然擊柱或爭功。
分類:
《讀史七首》于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史七首》是宋代于石所作的七首詩歌。下面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秦亡四海角群雄,
三尺胡然起沛豐。
首錄酂侯忘紀信,
不誅項伯戮丁公。
親而寡助寧非叛,
國爾忘身始是忠。
嘗罰於斯庸未當,
終然擊柱或爭功。
詩意解析:
這首詩以讀史為主題,通過對歷史的觀察和思考,表達了對君主忘恩負義、將士忠誠奉獻的反思和批判。詩中提到的秦亡指的是秦朝的滅亡,四海角群雄指的是全國各地的英雄豪杰。三尺胡指的是指身高三尺的趙高,他曾起兵反秦,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起沛豐描繪了叛亂之后的局勢,各地群雄紛起,形成了多方勢力的格局。
詩中還提到了酂侯、項伯和丁公等歷史人物,他們曾經忘記了忠誠和信義,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其中酂侯忘紀信指的是秦末諸侯陸績,他開始支持項羽,但最后出賣了項羽,背棄了自己的約定。不誅項伯戮丁公則指的是劉邦在劉邦攻下項羽后,沒有殺掉項羽,而是將其囚禁并且殘忍對待。這些人物的背叛和身份的喪失,呈現了歷史的殘酷和無情。
詩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諸侯或者將領們在受到懲罰之后,會或者與君主爭功,或者發起叛亂。這句話表達了對于身份地位失落者對權力渴望和爭奪的揭示。
賞析:
《讀史七首》通過對歷史的觀察和揭示,展現了歷史人物的背叛和忘恩負義,以及他們對權力的渴望和爭斗。這首詩以簡練的詞語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洞察。通過揭示歷史人物的背叛和忠誠,詩歌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惡、忠誠和背叛的矛盾。全詩行文簡練,意境深遠,文字流轉自如,以簡明扼要的語言揭示了歷史的殘酷和無奈。同時,該詩也提醒讀者要珍惜忠誠和信義,不忘初心,不追求權力和功名,以免陷入背叛和苦難之中。
“不誅項伯戮丁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shǐ qī shǒu
讀史七首
qín wáng sì hǎi jiǎo qún xióng, sān chǐ hú rán qǐ pèi fēng.
秦亡四海角群雄,三尺胡然起沛豐。
shǒu lù cuó hóu wàng jì xìn, bù zhū xiàng bó lù dīng gōng.
首錄酂侯忘紀信,不誅項伯戮丁公。
qīn ér guǎ zhù níng fēi pàn, guó ěr wàng shēn shǐ shì zhōng.
親而寡助寧非叛,國爾忘身始是忠。
cháng fá yú sī yōng wèi dāng, zhōng rán jī zhù huò zhēng gōng.
嘗罰於斯庸未當,終然擊柱或爭功。
“不誅項伯戮丁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