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從橋上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從橋上歸”全詩
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
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
分類: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升仙橋》岑參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升仙橋》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詩,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升仙橋》
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
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
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
譯文:
離開長橋去的時候,仿佛還沒有到達目的地。
可是當我駕馭駟馬車時,卻又從橋上返回。
我的名字和東流的水一起,一直流淌,沒有盡頭。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行走旅途中的心情。詩中的“長橋”可以被理解為人生的旅途,而詩人離開橋去的時候是仿佛還沒有達到目的地的感覺。然而,在駕馭駟馬車返回橋上的時候,詩人似乎意識到,旅途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重要的不是到達終點,而是旅途中的經歷和體驗。詩的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對于生命的洞察和感悟,人生就像東流的水一樣,滔滔不絕,沒有盡頭。
賞析:
《升仙橋》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旅途和人生的思考。通過橋、馬車和水這些意象的運用,詩人成功地傳達了他內心的感悟。詩中的長橋象征著人生的旅途,而歸來的橋上,則暗示了詩人在旅途中的回歸和沉淀。駟馬車傳遞了詩人的行進和駕馭之意,以及他思考人生所需的美好心態。東流水作為詩人內心情感的投射,表達了詩人對于生命流轉不息,無盡期限的理解。整首詩簡潔明了,有著東方哲學的深沉和啟發。它通過簡短的符號,抓住了人生旅途中的重要觸角和周遭的影響,提醒人們珍惜旅途中的每一刻,并對于人生的流動和無盡期限產生思考。
“卻從橋上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ēng xiān qiáo
升仙橋
cháng qiáo tí zhù qù, yóu shì wèi dá shí.
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
jí chéng sì mǎ chē, què cóng qiáo shàng guī.
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
míng gòng dōng liú shuǐ, tāo tāo wú jìn qī.
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
“卻從橋上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