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須愁歲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須愁歲晚”全詩
不曾臺上種,留向磧中栽。
脆葉欺門柳,狂花笑院梅。
不須愁歲晚,霜露豈能摧。
分類: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使院中新栽柏樹子,呈李十五棲筠》岑參 翻譯、賞析和詩意
《使院中新栽柏樹子,呈李十五棲筠》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詩。中文譯文為:“愛爾青青色,移根此地來。不曾臺上種,留向磧中栽。脆葉欺門柳,狂花笑院梅。不須愁歲晚,霜露豈能摧。”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將一株青翠的柏樹移植到院中的景象。柏樹作為一種常青樹,象征著堅貞不屈,充滿生命力。詩中使用了“青青色”來形容柏樹,強調了它的清新與生機。
作者提到這棵柏樹是從臺上移來的,由于不是在原地生長的,它的根已經具備了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同時,作者又用“留向磧中栽”表達了對樹木成長的期望和對未來的美好預期。
詩中還將柏樹的葉子與門前的柳樹進行對比,形容柏葉的堅韌脆嫩,凸顯了柏樹的特殊之處。同時,用“狂花笑院梅”的形象來形容柏樹展示了它的生命力旺盛、自持自強的形象。
最后兩句“不須愁歲晚,霜露豈能摧”表達了作者對柏樹堅韌生命力的崇敬,也表示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柏樹的意志和生命力都是牢不可摧的。
整首詩以柏樹為主題,展示了柏樹的堅韌生命力和頑強的生長精神,表達了作者對柏樹的喜愛和敬佩之情,并通過柏樹與周圍景物的對比,凸顯了柏樹的獨特之處。詩歌以簡潔的語言,直接表達了詩人對柏樹的贊美,表達了對于生命力和自強不息的追求。
“不須愁歲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ǐ yuàn zhōng xīn zāi bǎi shù zǐ, chéng lǐ shí wǔ qī yún
使院中新栽柏樹子,呈李十五棲筠
ài ěr qīng qīng sè, yí gēn cǐ dì lái.
愛爾青青色,移根此地來。
bù céng tái shàng zhǒng, liú xiàng qì zhōng zāi.
不曾臺上種,留向磧中栽。
cuì yè qī mén liǔ, kuáng huā xiào yuàn méi.
脆葉欺門柳,狂花笑院梅。
bù xū chóu suì wǎn, shuāng lù qǐ néng cuī.
不須愁歲晚,霜露豈能摧。
“不須愁歲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