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奉輕軒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更奉輕軒去”全詩
一路通關樹,孤城近海樓。
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
更奉輕軒去,知君無客愁。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岑參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
尚書未出守,
愛子向青州。
一路通關樹,
孤城近海樓。
懷中江橘熟,
倚處戟門秋。
更奉輕軒去,
知君無客愁。
中文譯文:
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
尚書還未出任守仕,
我心愛子旅往青州。
一路上行,關樹連綿;
孤城緊鄰海邊樓。
懷中的江橘已經成熟,
我倚在戟門下,秋意濃。
猶愿奉軒車,相送而去;
我知君不會為客愁。
詩意和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岑參送別裴校書前往淄川覲省。詩人以深情的詞句表達了對裴校書的祝福和勸慰,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裴校書的關心和無盡的思念。
詩開篇詩人表示尚書尚未出任守仕,而他心中的愛子已經向青州旅行。這句開篇即點明了詩的背景,也描繪了離別的場景。
接下來的兩句“一路通關樹,孤城近海樓”表達了離別時的景象。通關的路上,樹木連綿,給人一種綠意盎然的感覺;而青州孤城臨海,樓臺獨立,給人孤寂的印象。這些描寫展現出了離別的凄涼。
接下來,詩人用“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來描寫自己此刻內心的情感。江橘成熟,象征著時日匆匆,而戟門前的秋天意味著離別的季節。這樣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思念和不能割舍的情感。
最后兩句“更奉輕軒去,知君無客愁”是送別的祝福和勸慰。詩人表示愿意奉送軒車,表達了對裴校書前程的祝福,希望他一路順風。同時,詩人也表示堅信裴校書在外不會感到孤寂和愁悶,因為他有朋友岑參時刻牽掛著他。
整首詩以簡約、凄涼的語言表達了對別離的思念和對遠行者的祝福,展示了唐代詩人的細膩情感和對友情的熱誠關懷。
“更奉輕軒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péi jiào shū cóng dài fū zī chuān jìn shěng
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
shàng shū wèi chū shǒu, ài zǐ xiàng qīng zhōu.
尚書未出守,愛子向青州。
yí lù tōng guān shù, gū chéng jìn hǎi lóu.
一路通關樹,孤城近海樓。
huái zhōng jiāng jú shú, yǐ chù jǐ mén qiū.
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
gèng fèng qīng xuān qù, zhī jūn wú kè chóu.
更奉輕軒去,知君無客愁。
“更奉輕軒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