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到山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薄暮到山城”全詩
拋書從葉亂,惜燭任花生。
寶鋏寒留影,陶瓶細作聲。
懷人不成寐,聽徹短長更。
分類:
《宿昌平次爾錫見憶韻》魯鐸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昌平次爾錫見憶韻》是明代詩人魯鐸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薄暮到山城,神疲耳欲鳴。
拋書從葉亂,惜燭任花生。
寶鋏寒留影,陶瓶細作聲。
懷人不成寐,聽徹短長更。
中文譯文:
夕陽將西山籠罩,我的精神疲憊得耳朵欲鳴。
扔下手中的書籍,它們在風中飄散,我舍不得吹滅蠟燭,讓它繼續燃燒。
青銅器上的影子,因寒冷而顯得清晰,陶瓶中發出細微的聲音。
我思念的人無法入眠,傾聽著時間的流逝,短暫的夜晚變得更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夕陽下的山城景色,以及作者內心的感受。第一句薄暮到山城,給人一種暮色降臨的感覺,同時作者的精神疲憊到了極限,耳朵感到酸痛,欲鳴表示他已經無法再承受疲勞。拋書從葉亂,表達了作者放下手中的書籍,隨風而散的情形,暗示作者心煩意亂,無心讀書。惜燭任花生,表明作者雖然疲憊,但仍然舍不得吹滅蠟燭,讓燭光繼續照耀,這可能是因為他在尋求一絲溫暖和安慰。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寶鋏和陶瓶的細節。寶鋏是古代君主的玉佩,因為寒冷而顯得清晰,這里可以理解為它在冷寞的環境下獨自存在,凸顯了孤獨的意象。陶瓶細作聲,形容陶瓶發出微弱的聲音,可能是因為里面的液體或氣體的緣故,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寂寞的吶喊。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思念之人的掛念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懷人不成寐,說明作者因思念之情而無法入眠,內心充滿了牽掛和思念的情緒。聽徹短長更,指作者傾聽著時間的流逝,短暫的夜晚變得更加漫長,暗示時間的無情和流逝的不可逆轉。
整首詩以寫景抒懷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在夕陽下山城的寂寥和疲憊,以及內心的思念和無力感。通過描繪景物和情感的結合,傳達了作者對于時光的感慨和思念之情的表達,給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鳴。
“薄暮到山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chāng píng cì ěr xī jiàn yì yùn
宿昌平次爾錫見憶韻
bó mù dào shān chéng, shén pí ěr yù míng.
薄暮到山城,神疲耳欲鳴。
pāo shū cóng yè luàn, xī zhú rèn huā shēng.
拋書從葉亂,惜燭任花生。
bǎo jiá hán liú yǐng, táo píng xì zuò shēng.
寶鋏寒留影,陶瓶細作聲。
huái rén bù chéng mèi, tīng chè duǎn cháng gèng.
懷人不成寐,聽徹短長更。
“薄暮到山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