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遂棄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中道遂棄捐”全詩
弱齡昧所適,中道遂棄捐。
窮廬恥衰朽,肝腸日憂煎。
我思古達人,亦以文辭宣。
不聆南山歌,誰知寧戚賢。
¤
分類:
《寓懷(二首)》羅周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寓懷(二首)》
為山在終蕢,鑿井須及泉。
弱齡昧所適,中道遂棄捐。
窮廬恥衰朽,肝腸日憂煎。
我思古達人,亦以文辭宣。
不聆南山歌,誰知寧戚賢。
中文譯文:
山的形態依然存在,但山腳下的井必須挖到泉水。
年輕時迷失了適宜之物,中年后放棄了追求。
貧窮的屋子感到羞恥和衰朽,內心憂慮焦灼。
我向往古代的賢人,也用文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不去聆聽南山的歌聲,誰能知道寧戚賢人的內心痛苦。
詩意和賞析:
這是明代羅周的《寓懷(二首)》。詩人通過對自己生活狀態的描繪,表達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首詩通過山和泉水的比喻,表達了人們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堅實的基礎。人們像挖井一樣,必須深入內心找到真正的泉源,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和成就。這里的山和泉水可以被理解為內心的追求和生命的意義。
第二首詩則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生活狀態的反思和憂慮。在年輕時,他迷失了適合自己的道路,而在中年后又放棄了追求。他感到自己的貧窮和衰老,內心充滿焦慮和痛苦。然而,他仍然向往古代的賢人,希望通過文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整首詩通過詩人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抒發了他對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詩人通過山、泉水、貧窮、衰老等意象的運用,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轉化為詩歌的表達,展示出了他內心的矛盾和困惑。盡管他感到無助和困擾,但他仍然寄望于文辭的力量,希望能夠通過詩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這首詩呈現了明清時期文人的思想情感,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下文人的境遇和困境。通過賞析這首詩,讀者可以體會到詩人對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感受到他內心的憂慮和渴望。
“中道遂棄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huái èr shǒu
寓懷(二首)
wèi shān zài zhōng kuì, záo jǐng xū jí quán.
為山在終蕢,鑿井須及泉。
ruò líng mèi suǒ shì, zhōng dào suì qì juān.
弱齡昧所適,中道遂棄捐。
qióng lú chǐ shuāi xiǔ, gān cháng rì yōu jiān.
窮廬恥衰朽,肝腸日憂煎。
wǒ sī gǔ dá rén, yì yǐ wén cí xuān.
我思古達人,亦以文辭宣。
bù líng nán shān gē, shéi zhī níng qī xián.
不聆南山歌,誰知寧戚賢。
¤
“中道遂棄捐”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