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到未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柴門到未曾”全詩
相別每憐客,不歸何異僧。
津遙投夕雨,波淺暈舟燈。
欲倩傳雙淚,柴門到未曾。
分類:
《送仰之上人之廣陵》王醇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仰之上人之廣陵》是一首明代的詩詞,作者是王醇。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春寒衲一層,
片笠掛青藤。
相別每憐客,
不歸何異僧。
津遙投夕雨,
波淺暈舟燈。
欲倩傳雙淚,
柴門到未曾。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送別廣陵的上人(指僧人)的情景。詩人描述了春天的寒冷,僧人身穿薄衣,頭戴斗笠,袍角掛著青藤。每次與僧人分別,都倍感惋惜,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當津渡遙遠,投下夕雨,船燈在淺淺的水波中昏黯閃爍。詩人希望能借傳情書表達離別之情,但他卻未曾到過僧人的柴門。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離別之情,表達了詩人對離別友人的深深懷念和無奈。通過描繪春天的寒冷和僧人身上的裝束,詩人巧妙地營造了一種別離時的凄涼氛圍。詩中的"春寒衲一層"表現出春天的嚴寒,同時也暗示著僧人的貧寒生活。"片笠掛青藤"則描繪了僧人的形象,給人一種清凈、樸素的感覺。
詩中"相別每憐客,不歸何異僧"表達了詩人對離別友人的留戀之情。詩人每次與僧人分別,都倍感憐惜,希望能早日再次相見。"津遙投夕雨,波淺暈舟燈"描繪了離別時的景象,津渡遙遠,夜晚投下的雨水在淺淺的水波中映出船燈的昏黯光芒,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
最后兩句"欲倩傳雙淚,柴門到未曾"表達了詩人希望借傳情書表達離別之情,但他卻未曾到過僧人的柴門,無法親自傳遞心意,增加了離別的無奈和遺憾之情。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離別的哀愁和思念之情,通過對細節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和離別時的凄涼氛圍。這首詩詞在明清時期以及后來的文人墨客中頗受喜愛,被廣泛傳誦和賞析。
“柴門到未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ǎng zhī shàng rén zhī guǎng líng
送仰之上人之廣陵
chūn hán nà yī céng, piàn lì guà qīng téng.
春寒衲一層,片笠掛青藤。
xiāng bié měi lián kè, bù guī hé yì sēng.
相別每憐客,不歸何異僧。
jīn yáo tóu xī yǔ, bō qiǎn yūn zhōu dēng.
津遙投夕雨,波淺暈舟燈。
yù qiàn chuán shuāng lèi, zhài mén dào wèi zēng.
欲倩傳雙淚,柴門到未曾。
“柴門到未曾”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