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神同太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涵神同太虛”全詩
憂樂通四時,動止常于于。
登高靡為栗,入水不能濡。
問之胡能爾,涵神同太虛。
下士晚聞道,山中來結廬。
苫茅蔽風雨,斬荊揉為樞。
委形寄虛榻,闔戶動旬余。
寒梅倚清艷,素心自如如。
情知無因觸,悠然返其初。
分類:
《抱一廬繹志》王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抱一廬繹志》是明代王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抱一廬繹志
擁抱一座茅屋,繼續追尋自己的志向
上古一真人,
古代的一位真人,
容若春華敷。
容貌宛如春天的花朵綻放。
憂樂通四時,
憂愁與快樂跟隨四季循環,
動止常于于。
行動與停歇常常如此。
登高靡為栗,
登高并不懼怕,
入水不能濡。
入水卻不會濕潤。
問之胡能爾,
問它如何能夠如此,
涵神同太虛。
內心包容著廣闊的虛無。
下士晚聞道,
普通人晚年聽聞了道理,
山中來結廬。
來到山中搭建茅屋。
苫茅蔽風雨,
用苫草和茅草遮擋風雨,
斬荊揉為樞。
砍伐荊棘,制作為門軸。
委形寄虛榻,
舍棄身形,寄托于虛幻的榻榻米。
闔戶動旬余。
閉上門戶,過了十余天。
寒梅倚清艷,
寒梅依靠在清冷中綻放的美麗,
素心自如如。
內心純凈自如。
情知無因觸,
明白感情無法觸及,
悠然返其初。
從容地回歸最初的狀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描繪了一個追求內心自由與淡泊的人物形象。詩中的上古真人被形容容貌美麗、行動自如,憂樂與動靜交織在四季之間。真人登高不畏艱險,入水不被潤濕,展現出超凡脫俗的特質。詩人問道,為何真人能如此,答案是真人內心包容廣闊,涵養著太虛之境。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普通人晚年聽聞道理后,來到山中搭建茅屋的場景。他采用苫茅遮擋風雨,將荊棘制作為門軸,委身于虛幻的榻榻米之上。詩人通過這樣的描寫,表達了對于物質與名利的舍棄,追求內心寧靜的態度。
詩末,詩人以寒梅的形象來象征自己。寒梅在清冷中綻放美麗,內心純凈自然。詩人認識到情感無法觸及,最終悠然地回歸到最初的狀態。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真人的描繪,表達了追求內心自由和淡泊的人生態度。詩中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超脫情感、淡泊名利的精神,以及追求內心純凈與自由的追求。
“涵神同太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ào yī lú yì zhì
抱一廬繹志
shàng gǔ yī zhēn rén, róng ruò chūn huá fū.
上古一真人,容若春華敷。
yōu lè tōng sì shí, dòng zhǐ cháng yú yú.
憂樂通四時,動止常于于。
dēng gāo mí wèi lì, rù shuǐ bù néng rú.
登高靡為栗,入水不能濡。
wèn zhī hú néng ěr, hán shén tóng tài xū.
問之胡能爾,涵神同太虛。
xià shì wǎn wén dào, shān zhōng lái jié lú.
下士晚聞道,山中來結廬。
shān máo bì fēng yǔ, zhǎn jīng róu wèi shū.
苫茅蔽風雨,斬荊揉為樞。
wěi xíng jì xū tà, hé hù dòng xún yú.
委形寄虛榻,闔戶動旬余。
hán méi yǐ qīng yàn, sù xīn zì rú rú.
寒梅倚清艷,素心自如如。
qíng zhī wú yīn chù, yōu rán fǎn qí chū.
情知無因觸,悠然返其初。
“涵神同太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