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葉底聞歌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有時葉底聞歌聲”全詩
花深葉暗不辨人,有時葉底聞歌聲。
歌聲宛轉誰家女,自把雙橈擊蘭渚。
不愁擊渚濺紅裳,水中驚起雙鴛鴦。
分類:
作者簡介(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致仕歸鄉。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繹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歲。有《甫田集》。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采蓮圖》文徵明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采蓮圖》是明代文學家文徵明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橫塘西頭春水生,
荷花落日照人明。
花深葉暗不辨人,
有時葉底聞歌聲。
歌聲宛轉誰家女,
自把雙橈擊蘭渚。
不愁擊渚濺紅裳,
水中驚起雙鴛鴦。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采蓮的場景。詩人站在橫塘的西頭,春水涌動,荷花隨著落日的照耀顯得格外明亮。由于荷葉茂盛,很難看清水面上的人。然而,有時候能從葉底聽到歌聲。歌聲優美動聽,仿佛是哪家的女子自己劃著船擊打著蓮渚。她不擔心打擊水中會濺起紅色的衣裳,水面上的鴛鴦驚起。
賞析:
《采蓮圖》以簡潔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生動的采蓮場景,展現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詩中的春水、荷花、歌聲等元素使整個場景栩栩如生,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詩人通過細膩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詩中的女子自把雙橈擊蘭渚,不愁擊渚濺紅裳,展示了女子的自信和獨立。她不懼怕水花濺濕衣裳,自在地享受著采蓮的樂趣。這種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女性的贊美和對自由自在生活態度的推崇。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女子形象為主線,給人以寧靜、舒適的感覺。通過對細節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對自然景色和生活的細膩觀察和深情體味。這首詩詞既展示了明代文人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又表達了對女性自主、自由的追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有時葉底聞歌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ǎi lián tú
采蓮圖
héng táng xī tóu chūn shuǐ shēng, hé huā luò rì zhào rén míng.
橫塘西頭春水生,荷花落日照人明。
huā shēn yè àn bù biàn rén, yǒu shí yè dǐ wén gē shēng.
花深葉暗不辨人,有時葉底聞歌聲。
gē shēng wǎn zhuǎn shuí jiā nǚ, zì bǎ shuāng ráo jī lán zhǔ.
歌聲宛轉誰家女,自把雙橈擊蘭渚。
bù chóu jī zhǔ jiàn hóng shang, shuǐ zhōng jīng qǐ shuāng yuān yāng.
不愁擊渚濺紅裳,水中驚起雙鴛鴦。
“有時葉底聞歌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