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情蕩漾收不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冶情蕩漾收不得”全詩
金囟晝靜燕初閑,火養沉煙一絲綠。
美人消瘦桃花肌,春腰玉減一尺圍。
碧紗帳小蟬翅薄,睡損舞裙金縷衣。
綠云盤盤堆枕重,翠滑斜偏小金鳳。
啼殺流鶯喚不醒,風流政作江南夢。
檻前芍藥吹幽香,隔花玉漏聲正長。
冶情蕩漾收不得,誤隨蝶過東家墻。
東家墻里新妝女,兩兩三三喧笑語。
西亭昨夜爛張筵,燭膩銅盤照歌舞。
分類: 美人春
《題美人春睡圖》袁宗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美人春睡圖》是明代袁宗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風吹拂小院欄桿曲,
地上滿是散落的梨花,香氣彌漫如玉。
金色的參天燕兒在白晝靜悄悄,
火焰燃燒著沉煙,綠意絲絲。
美人消瘦,肌膚如桃花,
春天的腰身像玉減去了一尺圍。
碧紗帳上,蟬翅薄如紙,
沉睡中損壞了舞裙和金縷衣。
綠色的云朵盤旋,枕頭堆得厚重,
翠綠光滑的小金鳳斜偏倚。
鳥兒的啼鳴聲被打斷,無法喚醒美人,
她風華絕代,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夢境。
門前的芍藥散發幽香,
透過花叢傳來玉漏的聲音,長長地響著。
情感的波濤激蕩,難以收拾,
不經意地跟隨蝴蝶飛過東家的墻。
東家墻內,新妝的女子們,
兩兩三三,喧鬧地笑談著。
西亭昨夜,熱鬧的宴席張開,
燭光映照著銅盤上的歌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春天的畫面,以及其中的美人與閨房生活。詩詞以東風拂面、滿地梨花的景象開篇,展現了春天的濃郁氛圍。通過對春天細節的刻畫,如金囟(指梨花)的香氣、燕子的安靜、火焰中的綠煙,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溫暖的春日。
接著,詩人描繪了美人的形貌和身姿,她消瘦而美麗,肌膚如桃花,腰身玲瓏。這里運用了對美人的描寫,表達了對美的贊美和追求。同時,美人沉睡中被描述為損壞了舞裙和金縷衣,暗示了她飽受繁華世界的摩擦與傷害,增加了詩詞的情感層次。
詩詞中還涉及了一些對閨房生活的描繪。碧紗帳前的蟬翅薄如紙,暗示了美人的纖腰,同時也透露出她的柔弱和脆弱。綠云堆積的枕頭、斜偏的小金鳳,為讀者勾勒了一個豪華的閨房環境,這里是美人休憩和沉思的場所。
詩詞的后半部分描繪了東家墻內的熱鬧場景,新妝的女子們聚集在一起歡笑交談。西亭的宴席上,燭光映照著銅盤的歌舞,呈現出一幅繁華熱鬧的景象。通過對比美人與東家墻內喧鬧場景的對照,詩人展示了美人的孤獨和超然,她仿佛置身于夢幻的江南之地,與塵世繁華有所隔離。
整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和對比的手法,展現了明代袁宗獨特的詩意和審美情趣。詩人通過對春天景象、美人形貌和閨房生活的描繪,以及美人與喧鬧場景的對比,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思考以及對閨房生活的幻想和超脫。這首詩詞在情感上豐富而細膩,在描寫上獨具匠心,展現了明代詩人的詩歌才華和審美追求。
“冶情蕩漾收不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měi rén chūn shuì tú
題美人春睡圖
dōng fēng xiǎo yuàn lán gān qū, mǎn dì lí huā wò xiāng yù.
東風小院闌干曲,滿地梨花涴香玉。
jīn xìn zhòu jìng yàn chū xián, huǒ yǎng chén yān yī sī lǜ.
金囟晝靜燕初閑,火養沉煙一絲綠。
měi rén xiāo shòu táo huā jī, chūn yāo yù jiǎn yī chǐ wéi.
美人消瘦桃花肌,春腰玉減一尺圍。
bì shā zhàng xiǎo chán chì báo, shuì sǔn wǔ qún jīn lǚ yī.
碧紗帳小蟬翅薄,睡損舞裙金縷衣。
lǜ yún pán pán duī zhěn zhòng, cuì huá xié piān xiǎo jīn fèng.
綠云盤盤堆枕重,翠滑斜偏小金鳳。
tí shā liú yīng huàn bù xǐng, fēng liú zhèng zuò jiāng nán mèng.
啼殺流鶯喚不醒,風流政作江南夢。
kǎn qián sháo yào chuī yōu xiāng, gé huā yù lòu shēng zhèng cháng.
檻前芍藥吹幽香,隔花玉漏聲正長。
yě qíng dàng yàng shōu bù dé, wù suí dié guò dōng jiā qiáng.
冶情蕩漾收不得,誤隨蝶過東家墻。
dōng jiā qiáng lǐ xīn zhuāng nǚ, liǎng liǎng sān sān xuān xiào yǔ.
東家墻里新妝女,兩兩三三喧笑語。
xī tíng zuó yè làn zhāng yán, zhú nì tóng pán zhào gē wǔ.
西亭昨夜爛張筵,燭膩銅盤照歌舞。
“冶情蕩漾收不得”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