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尋三竺沿堤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僧尋三竺沿堤過”全詩
僧尋三竺沿堤過,鶴認孤山背水歸。
橋影亂分公子棹,荷花輕著美人衣。
繁華不醉飄零客,愁聽啼鵑又夕暉。
分類: 西湖
《游西湖》張復亨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西湖》是明代張復亨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翠湖光晝染扉,
珠宮縹緲晚鐘微。
僧尋三竺沿堤過,
鶴認孤山背水歸。
橋影亂分公子棹,
荷花輕著美人衣。
繁華不醉飄零客,
愁聽啼鵑又夕暉。
譯文:
青山蔥蘢,湖光映照,晝日染上了宮扉的顏色,
寶珠般的宮殿若隱若現,晚鐘聲微弱。
僧人尋找著三竺,沿著湖堤走過,
孤雁認識孤山,背水而歸。
橋影在水面上搖曳,公子們的船只穿梭其中,
荷花輕柔地觸摸著美人的衣袂。
繁華的世界無法使漂泊的旅人陶醉,
而愁緒在啼鵑聲中又隨夕陽一同出現。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游覽西湖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物的描繪,傳達了一種淡然超脫的意境。
首先,詩中描繪了美麗的山水景色。青山翠綠,湖水晶瑩,光影交織,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運用了色彩的描繪,如山翠、湖光,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其次,詩人以僧尋和鶴認為手法,把人與自然進行了巧妙的結合。僧人尋找三竺,暗示了作者追求心靈的寄托和寧靜的意愿;孤山背水歸的畫面,則表達了鶴的歸宿之感。這些形象化的描寫,使得自然和人的形象相互映襯,增強了整首詩的藝術感染力。
再者,詩中以橋影、荷花等描繪了游船和美人,展示了人文景觀。橋影亂分公子棹,荷花輕著美人衣,通過這些細膩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描寫,將人們的生活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最后,詩中透露出一些情感與思考。繁華不醉飄零客,愁聽啼鵑又夕暉。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繁華世界的超然態度和對寂寞孤獨的思考。作者不被塵世的繁華所迷惑,而是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和從容。詩人借助啼鵑聲和夕陽,表達了內心的愁緒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
總體而言,《游西湖》以細膩的描寫、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的感悟。通過對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的描繪,以及對塵世繁華與內心深思的反思,詩詞傳達了一種超然世俗的情懷和對內心寄托的追求。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感的交融,從而體味到人與自然、內心與外在的和諧與平衡。
“僧尋三竺沿堤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xī hú
游西湖
shān cuì hú guāng zhòu rǎn fēi, zhū gōng piāo miǎo wǎn zhōng wēi.
山翠湖光晝染扉,珠宮縹緲晚鐘微。
sēng xún sān zhú yán dī guò, hè rèn gū shān bèi shuǐ guī.
僧尋三竺沿堤過,鶴認孤山背水歸。
qiáo yǐng luàn fēn gōng zǐ zhào, hé huā qīng zhe měi rén yī.
橋影亂分公子棹,荷花輕著美人衣。
fán huá bù zuì piāo líng kè, chóu tīng tí juān yòu xī huī.
繁華不醉飄零客,愁聽啼鵑又夕暉。
“僧尋三竺沿堤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