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鳴弦小十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十萬鳴弦小十王”出自明代趙時春的《河西歌三首》,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shí wàn míng xián xiǎo shí wáng,詩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十萬鳴弦小十王”全詩
《河西歌三首》
十萬鳴弦小十王,曾驅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為胡部落,赤斤元是漢封疆。
青海便為胡部落,赤斤元是漢封疆。
分類:
《河西歌三首》趙時春 翻譯、賞析和詩意
《河西歌三首》是明代趙時春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十萬鳴弦小十王,
曾驅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為胡部落,
赤斤元是漢封疆。
中文譯文:
十萬弓弦齊鳴,小將領十位王。
曾經驅逐叛亂之寇,進入河湟之地。
青海轉變為胡人的部落,
赤斤山依然是漢族的封疆。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明代時期在河西地區進行邊疆防御和統一的情景。詩中提到的"十萬鳴弦"指的是數以萬計的弓箭手齊聲鳴弦,象征著軍隊的威武和壯麗。"小十王"是指跟隨主將的十位年輕將領,他們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具有一定的統治地位。詩中還提到了"叛寇",指的是叛亂分子,他們曾經被明朝軍隊擊敗并驅逐出河湟地區。而在這之后,青海一帶逐漸變為胡人的部落,而赤斤山仍然是漢族的邊疆。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明代時期在河西地區進行邊疆防御的場景。詩人通過"十萬鳴弦"和"小十王"等詞語,展示了明軍的威武和英勇。詩中的"曾驅叛寇入河湟"表達了明朝軍隊曾經成功擊敗叛亂分子,確保了河湟地區的安全。然而,詩人也提到了青海變為胡人部落的情況,這可能揭示了明朝在邊疆地區統一和鞏固的困難。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傳遞了邊疆防御的艱辛和明朝邊疆的形勢變化,展現了作者對國家安危和疆土統一的關注。
“十萬鳴弦小十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xī gē sān shǒu
河西歌三首
shí wàn míng xián xiǎo shí wáng, céng qū pàn kòu rù hé huáng.
十萬鳴弦小十王,曾驅叛寇入河湟。
qīng hǎi biàn wèi hú bù luò, chì jīn yuán shì hàn fēng jiāng.
青海便為胡部落,赤斤元是漢封疆。
“十萬鳴弦小十王”平仄韻腳
拼音:shí wàn míng xián xiǎo shí wáng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十萬鳴弦小十王”的相關詩句
“十萬鳴弦小十王”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十萬鳴弦小十王”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十萬鳴弦小十王”出自趙時春的 《河西歌三首》,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