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頭上愿絲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竹竿頭上愿絲多”全詩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七夕》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七夕》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憶得少年長乞巧,竹竿頭上愿絲多。
長憶少年時乞巧的情景,愿望像竹竿尖上的絲線一樣多。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回憶起自己年少時在七夕節慶祝乞巧的情景。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牛郎織女節,講述了牛郎織女相愛卻被天河隔開,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一次。乞巧是七夕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年輕的女孩們在這一天向牛郎織女祈求巧藝、智慧和美好姻緣。
賞析:
這首詩通過回憶少年時的情景,展現了作者對七夕節的美好回憶和情感。首兩句"憶得少年長乞巧,竹竿頭上愿絲多"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年少時乞巧活動的記憶。少年時的作者用竹竿作為乞巧的工具,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絲線,寄托了他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詩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傳遞了作者對年少時充滿憧憬和向往的情感。詩中的"竹竿頭上愿絲多"一句,既描繪了少年時代的情景,又隱喻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僅體現在乞巧的愿望上,也可以理解為對人生和愛情的追求。
總之,這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情境,表達了作者對七夕節和年少時充滿憧憬的回憶。它既展現了乞巧的習俗,又滲透了作者對美好事物和追求的向往,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清新而愉悅的感覺。
“竹竿頭上愿絲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 xī
七夕
yì dé shào nián zhǎng qǐ qiǎo, zhú gān tóu shàng yuàn sī duō.
憶得少年長乞巧,竹竿頭上愿絲多。
“竹竿頭上愿絲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