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聲斷咽后聲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前聲斷咽后聲遲”全詩
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分類: 竹枝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竹枝》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竹枝》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畔那家人唱著《竹枝》,前聲戛然而止,后聲遲遲未終。奇怪的是,唱調苦澀,詞句中也充滿了辛酸,大多是通州司馬的詩作。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幅江畔的景象,其中有人在唱著《竹枝》這首歌曲。詩人注意到,這個人唱歌時前半段聲音突然戛然而止,而后半段聲音則延續著,但卻遲遲未結束。詩人覺得這種情況十分奇怪,因為這首歌的調子很苦澀,歌詞中也充滿了辛酸和苦悶的情感。詩人推測,這唱《竹枝》的人多半是通州司馬(指通州的官員)創作的詩人,因為他們的詩作常常帶有類似的情感。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江畔唱《竹枝》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這首歌曲的觀察和思考。詩中的"前聲斷咽后聲遲"形象地描繪了唱者的聲音特點,前半段戛然而止,后半段則遲遲未終,給人一種懸而未決的感覺。詩人對唱調苦澀、詞句充滿辛酸的特點表示奇怪,這種特點可能反映了通州司馬的詩作常常帶有個人感傷和苦悶的情感。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傳達了詩人對這首歌曲的觀察和感受,通過對聲音和情感的描繪,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唱者內心的矛盾和苦悶。這首詩詞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思考的氛圍,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社會中一部分官員文人的情感體驗。
“前聲斷咽后聲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ú zhī
竹枝
jiāng pàn shuí jiā chàng zhú zhī,
江畔誰家唱竹枝,
qián shēng duàn yàn hòu shēng chí.
前聲斷咽后聲遲。
guài lái diào kǔ yuán cí kǔ,
怪來調苦緣詞苦,
duō shì tōng zhōu sī mǎ shī.
多是通州司馬詩。
“前聲斷咽后聲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