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約是湘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依約是湘靈”全詩
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1],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分類: 江城子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1]芙蕖,荷花。
此詞為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余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一朵芙蕖”兩句緊接其后,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
從結構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據《墨莊漫錄 》,彈箏人三十余歲,“風韻嫻雅,綽有態度”,此處用“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寫她,不僅準確,而且極有情趣。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
詞中之雙白鷺實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 ”,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 ,故言“苦(甚、極的意思)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云彩為之收色;最后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 ,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
與此同時 ,“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詞的最后,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 。“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它不僅意象動人 ,而且在結構上還暗承“ 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 。“數峰青”又回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
“依約是湘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chéng zǐ hú shàng yǔ zhāng xiān tóng fù, shí wén dàn zhēng
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fèng huáng shān xià yǔ chū qíng.
鳳凰山下雨初晴。
shuǐ fēng qīng, wǎn xiá míng.
水風清,晚霞明。
yī duǒ fú qú 1, kāi guò shàng yíng yíng.
一朵芙蕖[1],開過尚盈盈。
hé chǔ fēi lái shuāng bái lù?
何處飛來雙白鷺?
rú yǒu yì, mù pīng tíng.
如有意,慕娉婷。
hū wén jiāng shàng nòng āi zhēng.
忽聞江上弄哀箏。
kǔ hán qíng, qiǎn shuí tīng?
苦含情,遣誰聽?
yān liǎn yún shōu, yī yuē shì xiāng líng.
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
yù dài qū zhōng xún wèn qǔ,
欲待曲終尋問取,
rén bú jiàn, shù fēng qīng.
人不見,數峰青。
“依約是湘靈”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