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了不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問答了不通”全詩
負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聞詩書,豈知有孔顏。
翛然獨往來,榮辱未易關。
日暮鳥獸散,家在孤云端。
問答了不通,嘆息指屢彈。
似言君貴人,草莽棲龍鸞。
遺我古貝布,海風今歲寒。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陶擬古九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陶擬古九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
在黎山有一個幽僻的人,他身形憔悴,但精神獨立完整。
負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背著柴薪進入城市,嘲笑我這身儒雅的衣冠。
生不聞詩書,豈知有孔顏。
我生來不曾聽聞詩書之道,怎能知道有孔子這位偉大的學者。
翛然獨往來,榮辱未易關。
我默默地行走,既不受到榮耀的誘惑,也不受辱的困擾。
日暮鳥獸散,家在孤云端。
日暮時,鳥獸歸巢,而我的家卻在高高的孤云之上。
問答了不通,嘆息指屢彈。
我問答了許多問題,但卻得不到答案,只能嘆息著指點迷津。
似言君貴人,草莽棲龍鸞。
仿佛是在說君主尊貴的人,就像是草莽之中棲息的龍和鳳。
遺我古貝布,海風今歲寒。
留給我一塊古老的貝布,海風今年格外寒冷。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內心深處的思考和感嘆。詩人以自己平凡的身份自嘲,認為自己不通經書,不了解儒家學問,與當時的士人形成鮮明對比。他表達了對社會權貴和名利的淡漠態度,將自己比作黎山的幽子,獨自行走于人世間,不受外界的榮辱所影響。詩人意味深長地表示,即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答案,困惑不解,他仍然堅持追求真理和智慧。最后,他將自己比作草莽中的龍鳳,寄托著對自身潛力的希望和對真正貴人的向往。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追求,同時反映了對社會現實的獨立思考和批判。
“問答了不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áo nǐ gǔ jiǔ shǒu
和陶擬古九首
lí shān yǒu yōu zi, xíng gǎo shén dú wán.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
fù xīn rù chéng shì, xiào wǒ rú yì guān.
負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shēng bù wén shī shū, qǐ zhī yǒu kǒng yán.
生不聞詩書,豈知有孔顏。
xiāo rán dú wǎng lái, róng rǔ wèi yì guān.
翛然獨往來,榮辱未易關。
rì mù niǎo shòu sàn, jiā zài gū yún duān.
日暮鳥獸散,家在孤云端。
wèn dá liǎo bù tōng, tàn xī zhǐ lǚ dàn.
問答了不通,嘆息指屢彈。
shì yán jūn guì rén, cǎo mǎng qī lóng luán.
似言君貴人,草莽棲龍鸞。
yí wǒ gǔ bèi bù, hǎi fēng jīn suì hán.
遺我古貝布,海風今歲寒。
“問答了不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