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我向南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迎我向南京”全詩
東流入淮泗,送我東南行。
暫別復還見,依然有余情。
春雨漲微波,一夜到彭城。
過我黃樓下,朱欄照飛*。
可憐洪上石,誰聽月中聲。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古汴從西來,迎我向南京。
東流入淮泗,送我東南行。
暫別復還見,依然有余情。
春雨漲微波,一夜到彭城。
過我黃樓下,朱欄照飛*。
可憐洪上石,誰聽月中聲。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軾罷免徐州知州后前往南京的旅途。他乘坐船從汴京(今河南開封)沿著汴河東流,經過淮河和泗水,最終到達東南方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在旅途中,蘇軾感慨離別的情感,同時描繪了春雨中微波漲起的景象。當他經過黃樓時,朱欄照亮了飛翔的鳥群。最后,他思念洪水上的石頭,不知道有誰能聽到月光下的聲音。
賞析:
蘇軾以流暢的筆觸描繪了他的旅程和內心情感。他通過描繪水路的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壯麗和變幻。春雨漲起微波的描寫,給人一種生動感和深深的印象。黃樓下朱欄照飛的場景則展示了繁華的都市景象,也表達了離別時的感傷之情。
詩詞中的最后兩句,描述了洪水上的石頭,以及在月光下發出的聲音。這些意象可以理解為蘇軾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望。石頭象征著歷史的沉淀和傳承,而月光下的聲音則象征著一種超越時空的詩意存在。這些意象的運用使得詩詞更具韻味與思考的余地,引發讀者對生命、離別和回憶等主題的思考。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抒發情感的手法,展示了蘇軾對旅途和離別的深情體驗,同時融入了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的空間。
“迎我向南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à xú zhōu, wǎng nán jīng, mǎ shàng zǒu bǐ jì zǐ yóu wǔ shǒu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
gǔ biàn cóng xī lái, yíng wǒ xiàng nán jīng.
古汴從西來,迎我向南京。
dōng liú rù huái sì, sòng wǒ dōng nán xíng.
東流入淮泗,送我東南行。
zàn bié fù huán jiàn, yī rán yǒu yú qíng.
暫別復還見,依然有余情。
chūn yǔ zhǎng wēi bō, yī yè dào péng chéng.
春雨漲微波,一夜到彭城。
guò wǒ huáng lóu xià, zhū lán zhào fēi.
過我黃樓下,朱欄照飛*。
kě lián hóng shàng shí, shuí tīng yuè zhōng shēng.
可憐洪上石,誰聽月中聲。
“迎我向南京”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