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塵各清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根塵各清凈”全詩
根塵各清凈,心境兩奇絕。
真源未純熟,習氣余陋劣。
譬如已放鷹,中夜時掣紲。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
幽人白骨觀,大士甘露滅。
根塵各清凈,心境兩奇絕。
真源未純熟,習氣余陋劣。
譬如已放鷹,中夜時掣紲。
詩詞的中文譯文:
寂靜的人觀察白骨,偉大的士人甘露凋零。
根本的塵埃都已清凈,心境卻十分奇特獨特。
真正的本源還未完全成熟,習氣仍然陋劣不凈。
就像已經釋放的鷹,在深夜被束縛牽制。
詩意和賞析: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是蘇軾在宋代寫的一首詩。詩中借白骨觀和大士甘露的比喻,描繪了一種禪修境界。白骨觀象征人智慧的開啟,大士甘露滅則代表了智慧的消逝。塵埃清凈、心境奇絕的描繪了禪修者深入內心的寧靜和獨特體驗。
詩中提到真源未純熟,習氣余陋劣,表達了禪修者在修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陋習和不純凈的心態。最后的比喻,將禪修者比作已經被放出來的鷹,但在深夜時仍然被束縛牽制,意味著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仍然有一些約束和限制。
整首詩詞通過比喻和描寫,展現了禪修者在修行中的心境和境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義和自我修行中的思考和感悟。
“根塵各清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dìng huì qīn zhǎng lǎo jiàn jì bā shǒu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
yōu rén bái gǔ guān, dà shì gān lù miè.
幽人白骨觀,大士甘露滅。
gēn chén gè qīng jìng, xīn jìng liǎng qí jué.
根塵各清凈,心境兩奇絕。
zhēn yuán wèi chún shú, xí qì yú lòu liè.
真源未純熟,習氣余陋劣。
pì rú yǐ fàng yīng, zhōng yè shí chè xiè.
譬如已放鷹,中夜時掣紲。
“根塵各清凈”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