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如流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聚散如流萍”全詩
鄭子向河朔,孤舟連夜行。
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扃。
趙子寄書來,水調有余聲。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
回頭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
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舒子在汶上,閉門相對清。
鄭子向河雒,孤舟連夜行。
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扃。
趙子寄書來,水調有余聲。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
回頭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
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與朋友子由在中秋夜分隔兩地,通過月亮寄托思念之情。下面是對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與朋友子由在中秋夜分別在不同地方的情景。蘇軾在汶上,閉門獨自清靜,而子由則在河雒間,孤舟連夜行。雖然他們相隔不遠,卻像被重重囚牢所隔離,無法相見。蘇軾收到子由寄來的書信,仿佛能聽到水調的聲音傳來。四個朋友之間的心情相通,共同感受到這千里之外的明月。明月不會因歲月流逝而變老,可良辰美景卻難以合并,回首時發現聚散如同漂浮的浮萍。聽說這個夜晚的月亮,遍及萬里,陰晴變幻相同。天地自然運行,這樣的相聚怎么會輕易發生呢?明年,他們將再次相聚,俯仰回顧現在和古往今來的情誼。
這首詩詞以中秋夜的月亮為背景,表達了蘇軾對友情的思念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他通過描繪自己與朋友的分隔和思念之情,以及明月的永恒和良辰的難以重逢,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和時間的無情流轉。詩中的月亮象征著友情的永恒和純潔,而四個朋友之間的心靈相通則彰顯了深厚的感情。整首詩詞抒發了蘇軾對友情的珍視和對時光流逝的深思,展示了他對人生和情感的領悟。
這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月亮和友情的描繪,展示了蘇軾對友情的珍視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它以簡潔的語言和深沉的情感打動讀者,使人們思考友情的珍貴和時光的流逝。
“聚散如流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qiū yuè jì zǐ yóu sān shǒu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shū zi zài wèn shàng, bì mén xiāng duì qīng.
舒子在汶上,閉門相對清。
zhèng zi xiàng hé shuò, gū zhōu lián yè xíng.
鄭子向河朔,孤舟連夜行。
dùn zi suī zhǐ chǐ, wù rú zài láo jiōng.
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扃。
zhào zi jì shū lái, shuǐ diào yǒu yú shēng.
趙子寄書來,水調有余聲。
yōu zāi sì zǐ xīn, gòng cǐ qiān lǐ míng.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míng yuè bù jiě lǎo, liáng chén nán hé bìng.
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
huí tóu zuò shàng rén, jù sàn rú liú píng.
回頭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cháng wén cǐ xiāo yuè, wàn lǐ tóng yīn qíng.
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
tiān gōng zì zhe yì, cǐ huì nà kě qīng.
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
míng nián gè xiāng wàng, fǔ yǎng jīn gǔ qíng.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聚散如流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