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侍女減珠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宮中侍女減珠翠”全詩
宮中侍女減珠翠,雪里貧民得褲襦。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皇太后閣六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皇太后閣六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彤史年來不絕書,
三朝德化婦承姑。
宮中侍女減珠翠,
雪里貧民得褲襦。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富貴和貧困之間的對比,以及皇太后的仁慈和民間的困苦。詩中提到了彤史(即紅色的歷史紀錄)長期以來不斷地記載著皇室的光輝事跡,而在這個歷史的長河中,有三朝(指連續三代)的皇帝和皇后承襲了前輩的美德。然而,與此同時,宮中的侍女們減少了佩戴的珠寶和翡翠,而雪地里的貧苦人們則得到了一些衣物。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比的手法,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之間的鴻溝。蘇軾通過皇太后閣這個象征皇家權力和富貴的地方,以及貧苦人民在雪地中的困境,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
詩中的彤史指的是紅色的歷史紀錄,強調了皇室的光輝和輝煌。三朝德化婦承姑表達了皇帝和皇后在道德和美德上的傳承,強調了皇室的崇高地位和責任。而宮中侍女減少珠翠和翡翠的描寫,則顯示了皇室內部的一些節儉和克己的風氣。
而最后一句雪里貧民得褲襦,則通過對比的手法,突出了社會中貧苦人民的困境和皇室內部的富裕。這種對比暗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反映了蘇軾對社會現狀的關切和呼吁。
整個詩詞結構簡潔明快,用字樸實自然,通過對比的手法,以及對皇室和民間生活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關注,同時也體現了蘇軾獨特的文學才華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宮中侍女減珠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ng tài hòu gé liù shǒu
皇太后閣六首
tóng shǐ nián lái bù jué shū, sān cháo dé huà fù chéng gū.
彤史年來不絕書,三朝德化婦承姑。
gōng zhōng shì nǚ jiǎn zhū cuì, xuě lǐ pín mín dé kù rú.
宮中侍女減珠翠,雪里貧民得褲襦。
“宮中侍女減珠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