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言此焉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駕言此焉游”全詩
讀書與意會,卻掃可忘憂。
尺蠖以時屈,其伸亦非求。
得歸良不惡,未歸且淹留。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雷州八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雷州八首》
培塿無松柏,
駕言此焉游。
讀書與意會,
卻掃可忘憂。
尺蠖以時屈,
其伸亦非求。
得歸良不惡,
未歸且淹留。
中文譯文:
雷州的土地沒有高聳的松柏,
我駕車言行在這里游歷。
讀書與領悟思想,
能夠掃除煩憂,讓人忘卻痛苦。
蠖蟲會根據時機彎曲身體,
它的伸展也不是出于追求。
即使獲得回歸的機會,我也不厭惡,
在未能回歸之前,我仍然逗留在這里。
詩意和賞析:
《雷州八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他在雷州的游歷心情和對人生的思考。
首先,詩中描述了雷州土地上沒有高大的松柏,這可以被視為一種隱喻,暗示著雷州的環境貧瘠,沒有顯赫的名山大川。蘇軾駕車在雷州游歷,這是他抒發自己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探索和體驗。
其次,蘇軾提到了讀書與意會,認為通過讀書并領悟其中的思想,可以掃除內心的憂愁和痛苦,使人心靈得到解脫。這表達了蘇軾對知識的推崇和對心靈自由的追求。
詩中還提到了蠖蟲,蠖蟲是一種能夠根據時機彎曲身體的昆蟲,這里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一種生物行為的比喻。蠖蟲的屈伸不是為了追求什么,這可以被解讀為蘇軾對人生的看法,認為人生中的努力和付出并不是一味追求結果,而是在于過程中的體驗和收獲。
最后,詩中表達了蘇軾對歸鄉的態度。他說得歸良不惡,即使有機會回歸也不會感到厭煩,這表明他對家鄉的情感深厚。然而,在未能回歸之前,他仍然選擇逗留在雷州,這可能是因為他對旅途和未知的探索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在雷州的游歷心情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描述自然景物、思想追求和對歸鄉的態度,蘇軾表達了對自由、知識和人生意義的思索,展示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駕言此焉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éi zhōu bā shǒu
雷州八首
péi lǒu wú sōng bǎi, jià yán cǐ yān yóu.
培塿無松柏,駕言此焉游。
dú shū yǔ yì huì, què sǎo kě wàng yōu.
讀書與意會,卻掃可忘憂。
chǐ huò yǐ shí qū, qí shēn yì fēi qiú.
尺蠖以時屈,其伸亦非求。
dé guī liáng bù è, wèi guī qiě yān liú.
得歸良不惡,未歸且淹留。
“駕言此焉游”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