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仍帶醉鄉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妨仍帶醉鄉侯”全詩
明朝只恐兼烹鶴,此去還須卻佩牛。
便可先呼報恩子,不妨仍帶醉鄉侯。
他年萬騎歸應好,奈有移文在故丘。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喬將行烹鵝鹿出刀劍以飲客以詩戲之》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喬將行烹鵝鹿出刀劍以飲客以詩戲之》是蘇軾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破匣哀鳴出素虬,
倦看鶂鶂聽呦呦。
明朝只恐兼烹鶴,
此去還須卻佩牛。
便可先呼報恩子,
不妨仍帶醉鄉侯。
他年萬騎歸應好,
奈有移文在故丘。
譯文:
打開匣子,哀鳴聲傳出,素虬(指鷹)疲倦地觀望,聽到鴟鸮(指貓頭鷹)的嘶鳴聲。
明天恐怕會同時烹煮鶴肉,而我卻要離開,還要帶上佩劍。
我可以先喊恩主報仇,也可以順便帶上醉鄉侯(指自己)。
等到他年萬騎歸來,應該會很好,可惜有一封信在故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軾對自己境遇的抒發和思考。詩中描繪了一個離別的場景,通過描繪鷹和貓頭鷹的倦怠和哀鳴聲,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愁苦和無奈。明朝將要烹煮鶴肉,這可以理解為對自己命運的擔憂,詩人即將離開,但他仍然懷揣佩劍,暗示他對未來的期望和堅持。詩人呼喚著恩主,希望能夠報答對方的恩情,又提到醉鄉侯,可能是對自己的自稱和自嘲。最后,詩人表達了對未來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萬騎歸來,但同時也感嘆自己留有一封信在故園,暗示著離別的痛苦和遺憾。
整首詩以鳥獸的形象來表達情感,將自己的心境與自然景物相融合,給人一種深邃而富有意境的感受。蘇軾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命運的思索和對未來的期盼,展現了他豁達堅韌的人生態度。詩中的離別意象和對未來的展望,也與蘇軾自身的經歷和時代背景相呼應,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不妨仍帶醉鄉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áo jiāng xíng pēng é lù chū dāo jiàn yǐ yǐn kè yǐ shī xì zhī
喬將行烹鵝鹿出刀劍以飲客以詩戲之
pò xiá āi míng chū sù qiú, juàn kàn yì yì tīng yōu yōu.
破匣哀鳴出素虬,倦看鶂鶂聽呦呦。
míng cháo zhǐ kǒng jiān pēng hè, cǐ qù hái xū què pèi niú.
明朝只恐兼烹鶴,此去還須卻佩牛。
biàn kě xiān hū bào ēn zi, bù fáng réng dài zuì xiāng hòu.
便可先呼報恩子,不妨仍帶醉鄉侯。
tā nián wàn qí guī yīng hǎo, nài yǒu yí wén zài gù qiū.
他年萬騎歸應好,奈有移文在故丘。
“不妨仍帶醉鄉侯”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