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過東庭識面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悔過東庭識面遲”全詩
初聞好句驚人倒,悔過東庭識面遲。
握手寧知無賀監,結交誰復許袁絲。
塞鴻正欲摩天去,垂老追攀豈可期。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馬元賓》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馬元賓》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流落江湖萬里歸,
相逢自慰已差池。
初聞好句驚人倒,
悔過東庭識面遲。
握手寧知無賀監,
結交誰復許袁絲。
塞鴻正欲摩天去,
垂老追攀豈可期。
中文譯文:
在漂泊江湖萬里之后歸來,
重逢時自我安慰已經太晚。
初次聽聞佳句驚為天人,
懊悔在東庭認識面孔太遲。
握手時怎能知道官職的無足輕重,
交結朋友又能承諾何人像袁絲(賀監)。
塞鴻(遷徙的天鵝)正要翱翔云霄去,
年老之時追求卻可望而不可及。
詩意和賞析:
《次韻馬元賓》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些錯失和懊悔的情感。詩人曾經流離失所,漂泊江湖萬里,最終回到了故鄉。然而,當他與久別重逢的朋友相見時,他深感自己錯過了許多機會和珍貴的人際關系。他聽到朋友們引用他所寫的佳句,感到驚訝和自責,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在東庭(指官場)認識這些人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詩中的"賀監"指的是袁州(今江西袁州)的監獄官員,袁絲則是袁州的別稱。詩人在握手交談的時候,并不了解對方的官職地位,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與對方建立真誠的友誼,因為官場虛偽和利益之間的考量常常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無奈和追求。他將自己比喻為即將飛向天空的塞鴻,寄托了自己對于追求理想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他漸漸感受到時間的不可挽回,老去的身體不再允許他追求那些遙遠的理想和目標。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蘇軾對于人生經歷和遺憾的思考,揭示了官場虛偽和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同時也表達了對于追求理想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悔過東庭識面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mǎ yuán bīn
次韻馬元賓
liú luò jiāng hú wàn lǐ guī, xiāng féng zì wèi yǐ chā chí.
流落江湖萬里歸,相逢自慰已差池。
chū wén hǎo jù jīng rén dào, huǐ guò dōng tíng shí miàn chí.
初聞好句驚人倒,悔過東庭識面遲。
wò shǒu níng zhī wú hè jiān, jié jiāo shuí fù xǔ yuán sī.
握手寧知無賀監,結交誰復許袁絲。
sāi hóng zhèng yù mó tiān qù, chuí lǎo zhuī pān qǐ kě qī.
塞鴻正欲摩天去,垂老追攀豈可期。
“悔過東庭識面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