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骨淪秋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戰骨淪秋草”全詩
江山非一國,烽火畏三巴。
戰骨淪秋草,危樓倚斷霞。
百年豪杰盡,擾擾見魚蝦。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荊州十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荊州十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國,烽火畏三巴。
戰骨淪秋草,危樓倚斷霞。
百年豪杰盡,擾擾見魚蝦。
中文譯文:
紅色欄桿,城墻東角,高王在此眺望沙灘。
江山并非只屬于一個國家,敵軍的烽火引起了三個地方的人的恐懼。
戰場上的尸骨淪為秋草,危樓依靠在殘霞之間。
百年來的英雄豪杰盡化為烏有,只剩下無聊的人們看魚蝦。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荊州的景象和歷史。荊州位于長江中游,是一個關鍵的戰略要地。詩人蘇軾通過描寫城墻上的紅色欄桿、高王俯瞰沙灘,展示了荊州的威嚴和重要性。
詩中提到的江山并非一國,指的是荊州作為邊境地區,受到了多個國家的爭奪和侵略。烽火畏三巴,指的是荊州的敵人來自西南方向的巴蜀地區,他們的烽火使得荊州的人民感到恐懼。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景象。戰場上的戰骨淪為秋草,表現了悲壯的場面。危樓倚斷霞,暗示了荊州的城樓已經遭到破壞,形勢危急。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歷史和英雄的思考。百年來的英雄豪杰盡化為烏有,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和英雄的消逝。擾擾見魚蝦,形容時局動蕩,豪杰已經難以顯現,而平庸之輩卻層出不窮。
整首詩詞通過對荊州的描繪,展示了戰爭帶來的破壞和英雄的消逝,表達了詩人對于歷史變遷和人生命運的思考。它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刻畫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們的命運,展現了蘇軾深邃的思想和對歷史的關注。
“戰骨淪秋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zhōu shí shǒu
荊州十首
zhū kǎn chéng dōng jiǎo, gāo wáng cǐ wàng shā.
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
jiāng shān fēi yī guó, fēng huǒ wèi sān bā.
江山非一國,烽火畏三巴。
zhàn gǔ lún qiū cǎo, wēi lóu yǐ duàn xiá.
戰骨淪秋草,危樓倚斷霞。
bǎi nián háo jié jǐn, rǎo rǎo jiàn yú xiā.
百年豪杰盡,擾擾見魚蝦。
“戰骨淪秋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