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舊隱白云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至人舊隱白云合”全詩
山頭孤月耿猶在,石上寒波曉更喧。
至人舊隱白云合,神物已化遺蹤蜿。
安得夢隨霹靂駕,馬上傾倒天瓢翻。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夜晚進入磻溪就像進入了一條峽谷,
照亮山谷的火光驚動了猿猴。
山頂上孤立的月亮依然明亮,
石頭上的寒波在黎明時分更加喧囂。
至高者曾隱居在這里,白云合攏,
神奇的物體已經變化,只留下彎曲的痕跡。
我多么希望能夠隨著霹靂駕駛而去,
讓天上的斗轉倒翻,傾倒出天瓢。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在早晨行至磻溪的場景和他的遐想。夜晚進入磻溪,他感受到山谷的幽深和神秘。火光照亮了山谷,驚動了猿猴,展現了山谷的生機和活力。盡管夜晚已過去,但山頂上的月亮依然高懸,石頭上的波浪聲也在黎明時分愈發喧囂,這種景象給人以啟迪和思考。詩人提到了至高者曾隱居在這里,白云合攏,暗示著神奇的存在和變化,而唯一留下的則是彎曲的痕跡,讓人不禁思考人生的變幻和無常。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和超越現實的渴望,他希望能夠駕馭霹靂,改變天地的秩序,讓天瓢傾倒,實現自己的夢想。
賞析:
這首詩詞以磻溪的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詩人的內心感受,表達了對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詩人通過夜晚進入磻溪的描寫,創造出一種神秘而幽深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他用火光驚動猿猴的形象,烘托出山谷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系。詩中的孤月和寒波則以自然景色的變化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化。至高者曾隱居在此,白云合攏,表達了對于神秘和變幻的向往,而這種變幻只剩下彎曲的痕跡,進一步強調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和超越現實的渴望,借用駕馭霹靂和天瓢傾倒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于改變現實和實現夢想的向往。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情感和思想。同時,詩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也給讀者帶來了視覺和情感上的享受。通過描寫夜晚的磻溪景色和詩人的遐想,詩詞中融入了對于人生、自然和超越的思考,給人以啟迪和思考。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深邃的情感和對于人生意義的思索,同時也展現了他對于自由和超越的向往。
“至人舊隱白云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èr shí liù rì wǔ gēng qǐ xíng zhì pán xī wèi míng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yè rù pán xī rú rù xiá, zhào shān jù huǒ luò jīng yuán.
夜入磻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
shān tóu gū yuè gěng yóu zài, shí shàng hán bō xiǎo gèng xuān.
山頭孤月耿猶在,石上寒波曉更喧。
zhì rén jiù yǐn bái yún hé, shén wù yǐ huà yí zōng wān.
至人舊隱白云合,神物已化遺蹤蜿。
ān dé mèng suí pī lì jià, mǎ shàng qīng dǎo tiān piáo fān.
安得夢隨霹靂駕,馬上傾倒天瓢翻。
“至人舊隱白云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仄韻) 入聲十五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