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沽慰寂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村沽慰寂寥”全詩
碧潭如見試,白塔苦相招。
野饋慚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窮斤斧絕,松桂得干霄。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南寺》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南寺》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東去愁攀石,
西來怯渡橋。
碧潭如見試,
白塔苦相招。
野饋慚微薄,
村沽慰寂寥。
路窮斤斧絕,
松桂得干霄。
中文譯文:
向東去,愁苦攀爬山石,
向西來,畏懼渡過橋。
碧潭似乎在試探我,
白塔苦苦地呼喚我。
野外的饋贈使我慚愧微薄,
村中的沽酒安慰了我的寂寥。
路途走到了盡頭,斧頭的砍劈聲停止了,
松樹和桂花得以登上蒼穹。
詩意和賞析:
《南寺》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通過描繪作者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所見所感,表達了他對于人生的矛盾和追求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東去愁攀石,西來怯渡橋”描繪了作者行走在險峻山石和渡過狹窄橋梁時的心理狀態。愁苦和畏懼體現了作者在行進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接下來的兩句“碧潭如見試,白塔苦相招”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遇到的景觀給他帶來的心靈的觸動。碧潭似乎在試探作者的心志,白塔則用苦苦的姿態吸引著作者的目光,暗示了作者在旅途中對于內心和信仰的思考和探索。
第五句“野饋慚微薄,村沽慰寂寥”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得到的民間的饋贈和村中的酒食,使他感到自己所能奉獻的微薄和寂寥得到了一些安慰和滿足。這里反映了作者對于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關注,以及對于人情世故的思考。
最后兩句“路窮斤斧絕,松桂得干霄”表達了作者行走至盡頭,不再有斧頭的砍劈聲,而松樹和桂花則得以登上蒼穹,寓意著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精神境界。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思考,通過對于困境、景觀、民俗和追求的描繪,展現了蘇軾對于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對于追求卓越和超越的追求。
“村沽慰寂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sì
南寺
dōng qù chóu pān shí, xī lái qiè dù qiáo.
東去愁攀石,西來怯渡橋。
bì tán rú jiàn shì, bái tǎ kǔ xiāng zhāo.
碧潭如見試,白塔苦相招。
yě kuì cán wēi bó, cūn gū wèi jì liáo.
野饋慚微薄,村沽慰寂寥。
lù qióng jīn fǔ jué, sōng guì dé gàn xiāo.
路窮斤斧絕,松桂得干霄。
“村沽慰寂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